銘記歷史,共創未來——“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采訪活動側記
2025-08-06 09:4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長沙8月5日電 題:銘記歷史,共創未來——“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采訪活動側記
新華社記者馬欣然
盛夏時節,瀟湘火熱。來自兩岸及香港31家媒體的40多名記者齊聚湖南,于7月30日至8月5日參加由國務院臺辦和中國記協舉辦的“抗戰勝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采訪活動,實地觸摸抗戰歷史、感悟抗戰精神,采訪見證鄉村建設與科技發展成果。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生動鮮活的新聞報道能讓臺灣同胞從歷史的湖南走進現實的湖南,讓更多人一起弘揚抗戰精神、了解三湘大地的今昔巨變,為兩岸同胞攜手銘記民族歷史、共創復興偉業凝聚正能量!辈稍L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朱鳳蓮說。
“讓歷史成為最好的教科書”
當看到常德博物館墻上滿刻的日軍常德細菌戰受害者姓名時,來自臺灣的梅花新聞網執行副總編宋秉忠停下腳步,久久駐足。
“很難受、很想哭,密密麻麻的人名背后是多少破碎家庭的血與淚!彼伪艺f,“有國才有家,悲痛的歷史時刻警醒我們,絕不能讓國破山河碎的悲劇重演!”
“追思歷史不是延續仇恨,而是要從中汲取前進的精神力量,更好把握今日的生活和未來的方向!焙衔睦韺W院歷史系教授朱清如認為,銘記全民族抗戰是兩岸同胞的“人生必修課”。
一路向西,芷江七里橋,一座四柱三拱門式、形似“血”字的白色牌坊巍然矗立,坊額上書寫的“震古爍今”分外醒目。這里是被世界稱為“中國凱旋門”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坊。80年前,日本降使垂首在此簽下投降備忘錄。
“紀念館建設得到不少臺灣同胞的支持,藏品有不少來自臺灣的一手資料。”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舉例說,蕭毅肅等將軍的子女把父輩遺留下來的400多件歷史文物,完整地從臺灣和美國寄給了紀念館。
“他們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這種心意讓人動容!眳墙ê暾f。
“在霸權主義陰魂不散、歷史修正主義沉渣泛起的當下,真實歷史成為我們年輕一代最好的教科書,感人的抗戰故事能夠激勵我們攜手同行!眮碜蕴覉@的自媒體人王俞心說。
“鄉”遇、相知、相融
“多謝一路照看,歡迎來臺灣玩”“短短的相聚,長長的回憶”“兩岸交流貴在真心”……常德桃花源對臺交流展示中心內,200多張臺灣師生的留言帖引起兩岸媒體人的圍觀,紙短情長訴說著因《桃花源記》而開啟的“兩岸連線”。
古代詩人陶淵明筆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久負盛名,為兩岸同胞所熟知。
“相通的文脈和語言塑造了桃花源獨特的鄉村發展定位,讓它成為連結兩岸同胞心靈的文化紐帶!背5率形k臺灣事務科科員彭詩鈞介紹,自2010年始,桃花源就與臺灣多個大學建立研學合作,此前還邀請臺灣文創和工藝專家為景區建設出謀劃策。
“好神奇!這是我在初中學習的課文!眮碜孕卤笔械挠浾哧惞谟钚老驳乜吹秸故竟裰信_灣教師捐贈的課本,“這種熟悉感妙不可言,能讓我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傳承!
在衡陽縣梅花村,兩岸交流合作融入鄉村治理發展。
2015年,梅花村村支書劉準跟隨考察團赴臺灣多地參訪后,將諸多心得體會付諸梅花村治理:看到臺南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決定引進臺灣谷物烘干機等設備,做到村中“人不下田,谷不落地”;借鑒高雄垃圾分類,通過集中收集、“變廢為寶”等方式,讓“垃圾不落地”成為綠色公約……
梅花村是兩岸農業交流的一個生動縮影。兩岸農業合作不斷走深走實,目前大陸累計批準設立15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37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平臺,越來越多臺農臺商跨海而來,書寫兩岸融合發展新故事。
新時代新機遇
“很少人、很多電腦、很多產品”,濃縮了香港中評社記者陳思遠對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的最初印象。
這是一家由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和中國民營企業杉杉股份牽手組建的高新企業。2024年,巴斯夫杉杉正極活性材料產能提升至十萬噸,在全球表現亮眼。
談及成功秘訣,巴斯夫杉杉首席生產制造官兼副總經理李旭認為,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升級尤為關鍵!澳壳爸悄墚a線已經歷五輪迭代,以新促變、向新求質是孜孜不倦的追求!
設備制造、機芯、表殼、表盤、表帶……衡陽船山時間谷鐘表產業園中,全產業鏈正打造“1分鐘下線208只手表”的“智造速度”。
“鐘表屬于精密制造。園區積極協助企業將智能手表生產線與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并從設計研發到文旅銷售進行一站式配齊。”衡陽西渡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黃建軍說。
數據顯示,該園區鐘表產業去年產值超54.3億元,今年1至5月出口總額達5400萬元。
“可以預見,臺灣與大陸在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存在寬廣的合作新藍海,加之大陸超大規模市場以及持續向好的經濟局面,兩岸交流合作之手定會越握越緊。”陳思遠說。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