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fā)布會 | 新聞人物

      甘肅高考狀元縣“陪讀農民軍”的“蝸居”生活

      時間:2009-12-04 09: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甘肅會寧——這座古老的縣城是中國西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可它的房價高得令人咋舌,均價2700元的房價直逼省會蘭州。推高房價的重要人群,是來自四周鄉(xiāng)村的農民。盡管平均下來,他們每年的純收入,還買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但許多農民就算“砸鍋賣鐵”也要進城,這并不是出于對城市生活的向往。用當?shù)厝说脑捳f,這要歸因于“教育產業(yè)”的帶動。

        高房價的貢獻者一部分來自會寧籍大學生的反哺,一部分來自鄉(xiāng)村陪讀家庭。事實上,鄉(xiāng)村陪讀家庭能買房者,鳳毛麟角。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蝸居在縣城窄小的出租屋內,夢想著改變未來。

        在甘肅會寧這個以教育著名的高考狀元縣,陪讀家長的數(shù)量驚人:“上至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親、母親,陪讀者遍及城鄉(xiāng)”。盡管他們中的很多人,并沒有聽過“陪讀”這兩個字,而是代之以“跟著娃娃念書”。

        據(jù)會寧縣教育局的統(tǒng)計,“全縣有中小學生14.8萬多人,其中縣城學生4.5萬多人,按保守估計,全縣由家長陪讀的學生有1萬多人。”據(jù)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陪讀家庭除了大量分布在學校集中的縣城外,在許多中心鄉(xiāng)鎮(zhèn)學校周邊,陪讀同樣蔚然成風。

        “陪讀現(xiàn)象在會寧,可以說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非常典型,非常普遍。”王富葙說。王是會寧縣電視臺記者,1年前他敏銳地捕捉到這個題材,將鏡頭聚焦陪讀族,拍攝了一部叫《黃土魂》的紀錄片。

        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何以制造出規(guī)模如此龐大的“陪讀農民軍”?

        “我們這輩人,全部是奴隸,下苦供著娃娃”

        “供孫子上大學,將來看我們能不能也享點福”,張桂芳有著農民式的智慧,“兒子這輩家里窮,供不起,到現(xiàn)在還抱怨。”

        2009年11月24日晚。清冷月亮孤懸夜空,67歲的張桂芳老人佝僂著腰,摸黑走回縣城的出租屋,卸去肩上三五斤重的尼龍袋,嘴里直哈白氣。堆在墻角的袋子里塞滿了撿來的廢紙、塑料瓶——這是老人每天徒步環(huán)繞縣城一圈,翻遍全城垃圾箱的“成果”。情況好的時候,這些撿來的廢品,每月可以換回300多元的收入。

        張桂芳老人“點”(當?shù)胤窖裕鉃樽狻浾咦ⅲ┑姆孔与x會寧二中僅幾百米。這片名叫西河灘的偏僻區(qū)域,近年租房生意火爆,幾乎每家每戶的院子里,都住滿了學生和家長。即使房東們不斷修葺新的房屋,依然供不應求。盡管租金低廉,但對于很多陪讀家庭來說,這仍然是最重要的一項開支。

        像張桂芳老人這樣,來自鄉(xiāng)村的陪讀家長,大多聚居在學校周邊。不大的會寧縣城,業(yè)已形成幾個規(guī)模不小的陪讀村。

        張桂芳需向房東支付每學期320元的租金,這項花銷,自從大孫女三年前考入會寧縣二中便開始了。這一年,這個農村家庭放棄了鄉(xiāng)下18畝的土地,整體搬入縣城。

        農民離開了土地,生活成本立即上升。兒媳說,“跑得慢些,連吃的面都沒錢買了。”

        她的丈夫張玉昌,靠開三輪淘沙謀生,而她自己,每天要奔波于建筑工地和家之間,一邊給孩子做飯,一邊打小工賺錢。

        在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張玉昌看來,這很像是一場有風險的賭博。如果輸了,3年的心血將全部付諸東流。他只能重返土地,領著孩子回老家放羊。

        幸好,他“賭”贏了。今年高考,他的女兒順利考入甘肅省中醫(yī)學院。

        “我們會寧四五十歲的這輩人,全部是奴隸,下苦(當?shù)胤窖裕庵感量嗟貜氖路敝氐捏w力勞動——記者注)供著娃娃呢。”張玉昌自嘲說。這位飽嘗沒有文化之苦的農民堅信,“只有讓娃娃考上大學,才能改變一輩子的命運。”

        王富葙是土生土長的會寧人。據(jù)他觀察,會寧的陪讀現(xiàn)象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在2004年前后,漸成氣候。

        “他們生活在底層,卻升騰著一種希望。”這位曾經的民辦教師認為,會寧人渴望教育的心情,就像“渴望老天下雨一樣”迫切。

        32歲的農民張建國,已經等不到孩子升入中學,就迫切地把分別只有4歲和5歲的兒子、女兒,從農村帶進了縣城的幼兒園。他的老家,在韓集鄉(xiāng)袁嘴村西灣社,那里沒有縣城才有的“漂亮的幼兒園”。張建國已經鐵了心:“無論如何要守在縣城,供孩子上學,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分信心來源于堂兄弟們的選擇。明年,這個家族將有5個孩子角逐高考。無一例外,這5個高三孩子的家長均已在縣城陪讀多年。

        “農村學校吃不飽,縣城學校吃不了”

        從幼兒園開始便到縣城陪孩子讀書,張建國并非孤例。

        會寧縣幼兒園校長薛玉霞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她所在的這所幼兒園,是整個會寧縣唯一的一所縣教育局直屬公辦幼兒園,學生數(shù)量已逼近1000人,而將近1/3的學生來自農村——對很多農村家長來說,能進入這所幼兒園,意味著孩子將來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縣城任何一所小學,進而升入初中。

        大量涌進幼兒園的農村孩子,直接催生了大班額的出現(xiàn)。目前,這所幼兒園最大班額的學生人數(shù)已經突破50人。

        這也讓薛玉霞憂心不已:班額過大,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這兩年,每到秋季入學,這位年輕的女校長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縣教育局對招生數(shù)量嚴格控制;而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家長跑到她的辦公室,“求情下話”,這讓她“心里很過意不去”。

        縣城學校的大班額現(xiàn)象,從幼兒園開始,一路延續(xù)到中學。

        記者了解到,為解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縣城學校班額過大的問題,會寧縣曾于2006年建設了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同時,在這所學校展開小班教學試驗——每個班至多不能超過35名學生。如今,這所小學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兩年。

        該校副校長王向紅告訴記者,2008年從全縣小學分流過來的800多名學生中,80%來自農村。

        而在會寧縣枝陽中學、會師中學兩所地處縣城的初級中學,特大班額現(xiàn)象均不同程度存在。

        距離縣城僅15公里的柴門鄉(xiāng)中學,是離會寧縣城最近的一所農村中學。從2006年開始,副校長竇順寬明顯感覺到初中的班額在縮小,學生人數(shù)呈遞減之勢。無疑,流失的學生進了城。

        這條流失鏈條遵循著這樣的軌跡:“農村的學生往中心鄉(xiāng)鎮(zhèn)轉,鄉(xiāng)鎮(zhèn)的往縣城轉。”

        竇順寬說,農村學生流失現(xiàn)象在會寧普遍存在,導致“農村學校吃不飽,縣城學校吃不了”。

        生源問題是困擾柴門中學辦學的首要難題。在竇順寬看來,“這既是挑戰(zhàn),又是機遇”——該校將教師培訓、教研教改、學校內部管理作為提高教學質量,進而穩(wěn)定生源的頭等大事來抓。

        在山大溝深、交通異常不便的會寧縣,盡管“撤點并校”工作謹慎推進,每個鄉(xiāng)鎮(zhèn)和行政村都保留了一所中學和小學,但還是加速了一部分學生流向縣城的步伐。

        張建國便是出于這種考慮:家門口的學校撤并后,他的孩子上學,需要翻山越溝,徒步走3公里的山路。

        “為了搶一個好學生,不擇手段”

        在會寧,能進縣一中、縣二中就等于一只腳已經跨進了大學。從初中開始轉學,甚至從幼兒園起就陪讀,農村家長的直接目標,就是千萬百計地擠進這兩所中學。

        而遠在鄉(xiāng)村的會寧三中,呈現(xiàn)的卻是另一幅圖景。布局在會寧縣北部重鎮(zhèn)河畔鎮(zhèn)的會寧三中,是整個白銀市唯一地處農村的一所市級示范性普通高中。這所擁有52年校史的鄉(xiāng)村中學,昔日聲名赫赫,成績驕人。

        有人曾總結道:會寧一二三中“三足鼎立”的局勢,撐起了會寧教育的一片天。

        而如今,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打破均衡的缺口是生源和師資。

        原本不愁優(yōu)秀生源的會寧三中,現(xiàn)在已很難招覓到最優(yōu)秀的學生,即便它覆蓋半徑達北部15個鄉(xiāng)鎮(zhèn),地理位置優(yōu)越。

        成長起來的骨干教師也千方百計地調往縣城。私下,老師間調侃:“三中是公校,其它學校是母校。”

        現(xiàn)在會寧縣城的不少名師,都出自會寧三中。比教師流失更為嚴重的是,每到夏季中考結束,一場沒有硝煙的城鄉(xiāng)學校生源爭奪大戰(zhàn)便真實上演,且愈演愈烈。縣城一些學校開出免學費、補貼生活費等種種優(yōu)惠政策,吸引優(yōu)秀農村生源加盟,甚至做班主任的工作,動員學生進縣城。

        “為了搶一個好學生,可以說是不擇手段。”一位縣城中學校長坦承。

        這些優(yōu)惠條件,會寧三中無法提供。會寧縣教育局曾“三令五申”禁止生源大戰(zhàn),將學校招生宣傳收歸教育局,統(tǒng)一由教育局下鄉(xiāng)宣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源搶奪戰(zhàn)的硝煙味,但仍然不能根除。

        會寧縣三中副校長范國儒始終堅信,布局在農村的會寧三中,有特殊的存在價值:到縣城讀書,勢必會增加農民負擔。執(zhí)行農村收費標準的會寧三中,可以解決農村孩子的就近入學問題。

        會寧三中試圖恢復自己的地位。它向銀行貸款,就在低矮的舊校舍旁邊,修建了新的教學樓和公寓樓。校方的解釋是,“如果不走跨越式發(fā)展之路,將會被時代所拋棄。”隨著新建筑的落成,它從此也不得不負債經營。

        不填平城鄉(xiāng)教育間的鴻溝,陪讀大軍擋也擋不住

        作為行政主管部門,會寧縣教育局正在努力改變著這些矛盾。

        記者掌握的一份關于“會寧縣中小學布局調整規(guī)劃”的文件這樣把脈會寧教育的現(xiàn)狀:由于城鎮(zhèn)化步伐加快,大量進城務工子女在城鎮(zhèn)就學,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入學形成了農村包圍城鎮(zhèn)的局面,在全縣小學低年級適齡兒童急劇減少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城鎮(zhèn)小校園、小校舍與大班額的矛盾突出,而村校辦學規(guī)模逐漸萎縮,上世紀90年代修建校舍大部分閑置的教育失衡現(xiàn)象。

        會寧五中校長王天杰認為,龐大“陪讀農民軍”的出現(xiàn),“深層次的原因是城鄉(xiāng)教育不均衡,家長為追求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惜勒緊褲腰帶。”

        意識到必須“義務教育求均衡”的會寧縣教育局,一直試圖填平城鄉(xiāng)教育不均衡的鴻溝,各種計劃和項目一個接一個出臺。

        會寧縣教育局副局長張貴榮代表會寧縣教育局,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他介紹說,歷史上形成的城鄉(xiāng)教育資源不均衡現(xiàn)象有望得到緩解和改善——近兩年,縣教育局改變過去“撒胡椒面”的分配模式,將來自國家投資的項目、社會的捐助項目集中下放到農村中心鄉(xiāng)鎮(zhèn)實施,旨在加強農村中心校的硬件建設。

        張貴榮說,“在高中階段,城鄉(xiāng)基本上已經沒有差距,會寧三中的硬件甚至優(yōu)于縣城新建的四五中。”

        在軟件建設方面,會寧縣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城鄉(xiāng)教研同步活動,抽調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赴江蘇交流學習,更新農村教師的教育理念,實現(xiàn)城鄉(xiāng)教育理念同步。

        為遏制農村教師的流失,會寧縣還出臺硬性規(guī)定:如不經學校校長同意,鄉(xiāng)村中學老師不得調動。

        不過,令張貴榮副局長憂心忡忡的是,在會寧,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小學。會寧縣計劃將薄弱農村小學掛靠到中心小學,從而帶動這個薄弱點。

        這位曾長期在農村中學擔任校長的教育官員很清楚:“如果不實現(xiàn)教育均衡發(fā)展,(陪讀現(xiàn)象)擋也擋不住。”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黑人两根巨大挤入| 好湿好大硬得深一点动态图|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污污网站免费入口链接|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播放| japanese国产在线看| 日韩欧美综合视频|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玖玖精品在线视频|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波多野结衣护士无删减| 嗯嗯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欧美黑人两根巨大挤入|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中国熟妇VIDEOSEXFREEXXXX片| 欧美aaaaaabbbbb|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婷婷|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日韩专区精品系列| 欧美77777|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国产在线资源站| 521a成v视频网站在线入口|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污软件app下载| 哪里可以看黄色播放免费| 玖玖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一级特黄毛片| JAPANESE国产在线观看播放|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热re99久久国产精品|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