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十四五” 打好收官戰|持續深化改革 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 題:持續深化改革 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
新華社記者申鋮
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預算制度改革持續深化、稅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財政體制進一步健全……“十四五”時期,一系列財稅體制改革蹄疾步穩、向縱深推進,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化預算制度改革
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是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打破“基數+增長”的預算固化格局,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這場從“零”開始的改革,近年來在安徽、四川、甘肅等多地積極推進。
“零基預算改革通過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優化支出結構等方式,成為探索健全預算制度的關鍵一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說。
預算體現國家的戰略和政策,反映政府活動范圍和方向,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時期,一系列部署和舉措扎實推進,我國預算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
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2000億元用于支持設備更新,比上年增加500億元;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發放育兒補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今年“國家賬本”的一項項部署,強化精準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
近年來,各級財政部門不折不扣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持續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
7月25日,共有97個中央部門“曬”出2024年度收支“賬本”。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已進入第15個年頭,各部門“賬本”越“曬”越細。
預算公開范圍不斷擴展,內容不斷完善;加快完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堅持“開前門、堵后門”,政府債務管理持續加強……
“深化預算制度改革,沿著建立現代預算制度的目標前進,推動‘國家賬本’管理更加科學、精細。”何代欣說。
深化稅收制度改革
6月底,2024年度個人所得稅年度匯算結束。廣大納稅人通過個稅“賬單”可以發現,通過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可收獲減稅“紅包”。
數據顯示,2024年個稅匯算中享受專項附加扣除的人數達1.19億人,較2020年初次匯算增長55%,減稅金額增長156.5%,由2020年的1160億元增加到今年近3000億元。
推進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是深化稅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的一大體現。
綠色稅制建設在“十四五”期間不斷完善,形成了以環境保護稅、資源稅等專門稅種“多稅共治”,以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等專項政策“多策共促”,覆蓋生產、消費、排放、處理等多個環節的綠色稅制體系。
2021年至今年6月,環境保護稅、資源稅等專門的綠色稅種實現稅收收入2.5萬億元;推動綠色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減稅降費1.5萬億元。“通過‘有增有減’的調節,綠色稅制的政策不斷優化,優惠更加精準,管理持續創新。”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說。
“十四五”時期,稅收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我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有了專門法律。我國現行18個稅種中已有14個稅種制定了法律,涵蓋了絕大部分的稅收收入。
適應新經濟新業態發展要求的稅收征管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現行稅收征管法歷經24年后開始全面修訂;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付諸實施;《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正式出臺……
更加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持續完善,稅制結構持續優化,稅收征管效能不斷提高。
完善央地財政關系
2024年1月1日起實施的《知識產權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從知識產權宏觀管理、授權確權、運用促進、保護、公共服務、涉外工作、其他事項等7方面劃分知識產權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是政府間權責劃分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時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多地在科技、生態環境、知識產權等領域進一步推進權責劃分。
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加強預算績效約束。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權責配置更為合理、收入劃分更加規范、財力分布相對均衡、基層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財政體制。
“進一步優化政府間財政關系,將更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中央調控能力,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何代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