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工作和生活完美結合”(我在中國·行耕記)
數字游民,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遠程工作,不受傳統工作地點束縛,追求自由、靈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個體。
近年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字游民,選擇在中國開啟“云端辦公+深度體驗”的獨特生活。他們依托中國成熟的數字基建與多元開放的創業環境,在遠程工作中創造價值。工作之余,他們還深度融入當地生活,從中國的風土人情中汲取創作靈感,通過社交媒體向世界講述真實鮮活的中國故事。
云南昆明
用賽博“哇塞”呈現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張 馳
“一二三四五,老史帶你走!”鏡頭中,高鼻梁、深眼窩的英國人史蒂夫·豪斯(Steve Halls)笑容燦爛,開口就是一口標準普通話。這位自稱“最早一批數字游民”的英國人,在云南扎根十年,從“迷路老外”變成了“滇味生活導游”。
史蒂夫與云南的緣分始于2002年。當時,他在美國工作,經一位來自大理的朋友推薦,選擇獨自來到中國旅行。“這里簡直就是世外桃源!”在大理,稻田、木屋、穿民族服飾的老人與篝火旁的歌舞,都讓史蒂夫震撼不已。那是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在鄉村,沒有信號和網絡,史蒂夫定期到城市用電腦聯系親友,也因此得以沉浸在云南的淳樸中。村民的善意讓他難忘:語言不通,卻會邀他回家吃飯、送他去車站……
1個多月后,史蒂夫戀戀不舍地離開云南。這場“文化邂逅”,始終讓他魂牽夢縈。于是,2015年,史蒂夫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以數字游民的身份重返云南、定居昆明。
吸引史蒂夫前來的,是云南獨特的人文和自然風情。促使他留下的,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深度融入——
定居后的十年里,史蒂夫不再滿足于匆匆一瞥,而是走進大山深處的古老村落。滇池邊的海晏村、樂居村,既有古樸民居,又有帶落地窗的咖啡館。“生活舒服得讓人驚訝,每到一個地方好像打開新世界,非常‘哇塞’。”史蒂夫說。
他以昆明為中心,足跡遍布紅河、大理、怒江、臨滄等地,結識了眾多少數民族朋友,跟著白族奶奶學扎染,參加彝族年豬宴,在臨滄雙江潑水節被孩子們用水槍“集體攻擊”……這些體驗讓他深度融入云南生活。
2023年11月,史蒂夫開始持續創作短視頻,這成為他“云端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兩年,他制作了230余條視頻,收獲10余萬人次點贊。視頻內容真實接地氣:在晉寧采菌、在石林聽阿詩瑪傳說、在滇池喂紅嘴鷗……
史蒂夫的拍攝很辛苦。“早6點起,拍一天,回去還要剪輯到半夜12點。”但史蒂夫樂在其中——有一次,他肩膀脫臼仍堅持拍完昆明東川的視頻,支撐他的是網友的熱情留言:“歡迎來我的家鄉!”
為更好地創作,史蒂夫苦練中文。有一次,他在街頭遭遇“打擊”——昆明話讓他一頭霧水。于是,他主動學起方言俚語,“么么三三”“板扎”等云南方言成了視頻的“熱度密碼”。在普洱孟連拍牛油果時,他脫口說成“游泳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十年間,史蒂夫見證了云南的發展:昆明到大理坐高鐵只要2.5小時,5G網絡覆蓋讓溝通無界,手機支付隨處可用……“這里的城市繁華如國際都市,人情味卻從未改變。”史蒂夫感嘆,云南基礎設施的完善,讓便利的生活觸手可及,這也成為在云南旅居的加分項。
史蒂夫是云南眾多數字游民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有280.3萬人在云南旅居,在昆明、大理、曲靖等熱門數字游民“棲息地”,不少人都是“洋面孔”。
如今,史蒂夫正準備為外國人定制云南旅游攻略,投放到海外平臺,“希望更多人來感受云南的多元與溫暖”。在家中,史蒂夫在墻上掛著一幅自己書寫的“天地人和,我愛昆明”書法作品。史蒂夫說,這是他對這片土地的感動,他也用鏡頭與真心,讓世界看見云南的美好,讓理解之橋跨越山海。
(吳沛釗參與采寫)
海南海口
在火山古村里“詩意棲居”
本報記者 孫海天
清晨,來自斯洛伐克的雅恩(Jay Kerkes)剛剛結束在海口西海岸的晨泳,拿起手機接聽起工作電話;正午,來自巴基斯坦的亞瑟(Anwar Yasir)坐在樹蔭下敲著電腦,與歐洲的客戶洽談起一筆醫療機器人的出口訂單……
這里是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的保明村,一座火山石壘砌的古村落。近年來,海口龍華動漫產業園在這里開展二期建設,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在此工作、生活。他們是“新村民”,也是借助互聯網實現工作位置自由的數字游民。
“我是一名工程師,去過100多個國家。”47歲的雅恩告訴記者。2018年來到海南后,他選擇留在海南。
雅恩的一天,常常從晨泳或慢跑開始。“在這里,工作和生活、自然和城市完美結合。無論是到海口市區還是海邊,騎車都不會超過20分鐘。”
如今,雅恩在海南創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把歐洲獨特的酒水、礦泉水進口到中國,也幫助歐洲的伙伴采購優質的中國體育器材。“海南的營商環境太棒了,我注冊公司只用了不到一周。”他說,這里開放的氛圍和國際化的社群,讓他找到了事業的新方向。
“兩年前,斯洛伐克國家電視臺看到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海南生活,專程來拍了一部紀錄片。節目播出后,我的手機收到了幾百條信息,大家都驚嘆于海南的美麗。”雅恩說,他很高興能成為一座橋梁,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現代的中國。“我走過世界,但最終留在這里。我沒有找到海南,是海南找到了我。”
對于亞瑟來說,保明村的數字基礎設施是吸引他留在這里的重要理由。
“我們做外貿生意,需要使用國際社交平臺和客戶溝通、展示產品。”32歲的亞瑟在海南生活了十多年,在海口、三亞都長住過。從讀書到工作再到創業,他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海南通”。去年,他聽聞海口龍華動漫產業園正在進行“跨境數據安全有序流動”試點,便毫不猶豫地將公司搬來了保明村。
“借助政策優勢,我們可以更加便利地與海外客戶溝通。”亞瑟說。園區配套設施也讓他贊不絕口,“這里有共享會議室、共享餐廳和健身房,生活非常便利,和在城市里沒有區別。”
如今,亞瑟還和伙伴一道,運營起一個介紹海南運動文化的新媒體賬號。“海南給了我很多,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回報這片土地。”亞瑟說。
像海口保明村這樣的數字游民社區,并非孤例:三亞唯吾島數字游民社區、陵水海風小鎮數字文化產業園……放眼全島,海南正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全球數字游民的“新棲居地”。
“我們吸引來的不僅是游客,更是能在這里扎根、創造價值的國際人才。”龍華動漫產業園負責人易慧表示。為此,園區致力于打造完整成熟的產業生態。在保明村,一個外國數字游民不僅能找到安靜的創作空間,還能隨時找到動漫創作、游戲開發等上下游的中國合作伙伴,把一個創意快速變成可以走向世界的產品。
“從‘筑巢引鳳’到‘固巢養鳳’,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聚才、引才、用才、成才的平臺。”海口市龍華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林逸說,“在持續優化的免簽政策和自貿港‘雙15%’稅收優惠等政策的助力下,我們希望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字游民,最終能在這里找到事業的歸宿,從‘游客’變成‘鄉民’,與海南自貿港共成長。”
夜幕降臨,保明村“多巴胺”街區的彩色房子亮起了燈。窗戶里,映出的是一張張不同膚色的年輕臉龐,他們在這里,連接著世界,也創造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