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合作中促進中歐互利共贏(環球熱點)
羅馬諾·普羅迪接受本報采訪。
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近日,中國上海的繡球花小合唱團與意大利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在博洛尼亞共同演唱歌曲。
新華社記者 李 京攝
“若歐中形成合力,足以穩定國際經濟秩序”“唯有開放共贏,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今年是中國與意大利建交55周年、同歐盟建交50周年。不久前,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到訪中國,并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發表演講,剖析中歐合作新機遇與新路徑。
長期以來,普羅迪始終致力于推動中意及中歐務實合作,多次來華訪問,與中國保持著密切友好往來。近日,他接受本報專訪,對中歐、中意多年來合作成果給予高度評價,為破解時代命題提供了獨特思考。
在接受差異中實現互相理解
“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進出口2.82萬億元,同比增長3.5%,平均每天進出口超過150億元,相當于建交時一年的貿易值。”海關總署最近發布的這組數據,顯示出當前中歐經貿合作程度的持續加深。50年來,中歐雙邊貿易額增長超過了300倍,目前中國和歐盟經濟總量合計超全球的1/3。
總結中歐關系50年發展,普羅迪認為,中歐建交后一直有非常好的友誼,雙方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有‘和而不同’的說法,我也經常表達類似的觀點——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可以合作,我們之間的差異可以帶來積極影響,可以為我們彼此作出貢獻。”
“差異是正常的,但怎么看待差異,如何保持不同、接受不同,進而相互理解非常重要。”普羅迪認為,比如歐洲實現了和平相處的局面,但是差異廣泛存在。“這就是我為什么強調歐盟內部需要在保持差異中相互理解”。
“這一邏輯同樣適用于歐中關系。”普羅迪認為,雖然中歐歷史、文化、制度不同,但一直以來,雙方尊重彼此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始終相互支持、攜手并進,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立起日益緊密的合作關系。這種歷經時間考驗的伙伴關系,已經發展成為歐中共同發展道路上最堅實的基石。他以交通規則比喻歐中之間創造的外交智慧:“外交政策如同橋梁,不同國家如同橋上的騎行者、駕車者與步行者,大家是如此不同,但因為共同制定規則、共同遵守規則,確保了歐中雙向交流川流不息。我們需要認識到如何通過對話妥善處理分歧,學會在接受差異中實現互相理解。”
從政期間,普羅迪始終致力于在求同存異中促進中意、中歐務實合作。在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期間,他為推動中歐關系發展積極出力。
當選意大利總理后,他曾選擇中國作為歐洲之外的首個出訪國,帶著數量龐大的政企人士訪華。“這些訪問很成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不僅聚焦雙邊經貿合作,更以政治互信與安全共識為基礎,達成了一系列具體合作共識。”普羅迪指出,“磋商和對話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普羅迪認為,歐中在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面對復雜局勢,歐中需堅持多邊主義,聚焦經貿與氣候等共同議題,強化機制化合作,唯有開放共贏,歐中才能在新形勢下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展現出令人欽佩的決心與智慧
普羅迪與中國的緣分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對中國的一次訪問,當時他擔任意大利企業工業復興公司的董事長。“當地政府邀請我們在天津建廠,制作無縫鋼管。這個行業在當時的中國尚屬年輕,相比于在其他國家同期的合作,天津工廠很快就完工了,中國年輕人也很活躍。我發現,中國比其他國家發展得更快。”普羅迪說,當時的中國處于改革開放起步階段,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和中國人民的活力,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那以后,普羅迪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多次訪問中國,密切關注中國社會發展變化。“過去幾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不依賴殖民、不發動戰爭走出一條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值得欽佩的,也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普羅迪表示,協調各方利益、制定符合共同發展要求的政策確實是一個挑戰,但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展現出令人欽佩的決心與智慧。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為應對全球挑戰,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普羅迪認為,由于當前國際局勢緊張,全球合作對人類的未來至關重要,三大全球倡議聚焦發展、安全、文明等領域的突出問題,契合各方需要,旨在推動全球共同發展,是面向全世界開放的重要公共產品。
普羅迪稱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他表示,作為意大利人,這個倡議讓他想起馬可·波羅和古代的絲綢之路。在他看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打開了很大的合作空間,傳遞了一個重要的合作信號。就歐洲而言,共建“一帶一路”給歐中這兩個經濟體搭建起一個對話平臺,讓許多歐洲國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這正是越來越多國家向中國敞開合作大門、歐中關系持續深化的關鍵動力。
中歐班列自開行以來,數量逐年遞增,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聯通了中國128個城市和歐洲229個城市,架起了中歐經貿往來的橋梁。“這條鐵路動脈串聯起歐中物資運輸網絡,更彰顯了歐中合作的巨大潛力。”普羅迪認為,歐中班列提供了很多啟示,從經貿合作到治理協同,歐中、意中可以通過更加多元的模式開展深度合作,為全球發展注入更多穩定性。
讓更多年輕人在跨文化體驗中理解彼此
近年來,中國對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實施免簽政策,不斷優化外籍人士出入境便利措施,持續提升外國人來華旅行、生活便利度。
“因為這些出入境便利措施,外國人來中國旅游更方便了。”普羅迪表示,國家之間形成牢固和持久的關系,需要代際傳承。旅游不僅能帶動人員流動,更能促進文明之間的對話,可以讓更多年輕人在跨文化體驗中理解彼此,了解不同的文明脈絡。當新一代在戲劇、音樂、電影等多元藝術形態中感悟彼此的歷史和文化,這種深層的文化交流將成為促進雙邊關系發展的紐帶。“旅游業發展與政治存在一定關聯,我們需要開展更多工作,將國家間的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聯系起來”。
不久前,作為北京大學中歐慈善創新研究中心聯合榮譽主席、首任北京大學“阿涅利意大利文明講席”的普羅迪,來到中國給高校學生授課。“我認為慈善與文化是能跨越分歧、取得共識的領域。這就是我受邀擔任北京大學中歐慈善創新研究中心聯合榮譽主席的原因。”普羅迪說,文化和慈善事業不局限于經濟和政治,也覆蓋了數學、物理等更多領域,意中、歐中可以在高等教育和學術交流方面進一步加強聯系。
談及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普羅迪說:“我與中國學子和同事交流很融洽,我甚至被邀請到別的大學演講,與青年學生、青年教師和青年企業家代表展開對話交流。我看到了眾多中國年輕人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扎實的專業能力,愿意為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貢獻力量。”
普羅迪說,他的目標是讓更多中國學生、歐洲學生到彼此國家學習,實現交流互鑒:“當這些學生未來成為商人、科學家或政治家后,他們會齊心協力、攜手合作,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