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夫妻管護站:極地堅守 同心護綠
中新網內蒙古大興安嶺7月27日電 題:探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夫妻管護站:極地堅守 同心護綠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奇乾村坐落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深處,三面環山,額爾古納河從村邊流過。27日,記者一路顛簸向北,歷經數小時,抵達離河畔幾百米處的一幢木刻楞,門梁上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匾——奇乾管護中心。
聽聞車輛抵達的聲音,孫金河夫妻倆趕緊迎了出來。司機師傅跳下車,幫兩人把車內拉著的十幾顆大西瓜搬進屋里。記者也隨即跟進去,聽這對“極地夫妻”講述同心護綠的故事。
圖為孫金河(右一)進行日常巡護。(資料圖) 王成喜 攝
既是護林員也是護邊員
奇乾村地處大興安嶺西麓,為高寒山林氣候,夏季溫差大,白天30℃,夜晚不到10℃;冬天寒冷且漫長,最低氣溫曾跌破-50℃。
這里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相望,全村僅有5戶村民,是名副其實的“邊境村落”。
1970年出生的孫金河曾是林區的一名撲火隊員,1999年,他主動申請到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奇乾管護中心駐守,守護我國唯一集中連片且面積最大的未開發原始林區,以及邊境安寧。這一干就是26年。
“我既是護林員,也是護邊員。”孫金河話不多,但字字堅定,“每天我都要出去巡護,有時開車,有時徒步。防火期要進林子巡查,旅游季要去邊境線巡護,冬天還得把守好阿巴河河口,以防有人偷渡過境。”
圖為孫金河夫婦正要去邊境線巡護。 姚旭峰 攝
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2019年之前,管護中心有兩個人輪班值守,上25天班,休息25天。”孫金河說,2019年,新的管護中心建立,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可只剩他自己。
一個人的堅守意味著全年無休。孫金河和妻子劉蘭香商量,舉家搬到管護中心生活。
劉蘭香也曾糾結,她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如果去了管護站就“丟了自己”。“但我還是決定來這里。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令劉蘭香難以想象的是管護中心的“與世隔絕”:沒有穩定的電力供應,陰天時太陽能電板儲存的電量不足,夫妻倆只能依靠手電照明;沒有干凈的自來水,冬季缺水時需要到一公里外的阿巴河鑿冰取水;生活物資需要從幾百公里外的城鎮采購,遇到惡劣天氣,補給車隊可能延誤數周,他們不得不精打細算地使用每一份儲備。
奇乾的冬季從每年9月底持續到次年5月,孫金河必須每天從清晨6時到午夜12時不間斷地照看鍋爐,掏灰、倒灰、推煤……劉蘭香則負責將站內溫度維持在適宜范圍,既要防止凍裂管道,又要節約有限的燃煤儲備。
“現在我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劉蘭香說,來到管護中心6年,夫妻倆只回家住過兩次,每年回去一次,也都是早晨出發晚上回來。“我們放心不下這里。”
圖為孫金河夫婦在管護中心院里和兩只小狗玩耍。 李明 攝
將愛灑滿原始林區
如今的管護中心多了“妞妞”和“湯姆”兩只小狗的陪伴,夫妻倆也不再寂寞。
“妞妞還能干活兒呢。”孫金河說,“冬天去河邊打水,妞妞幫我運水桶;進林子巡護腳下遇到危險,它會躺在我腿前面幫我阻擋。”
從城鎮到荒野,從安逸到艱苦,劉蘭香已然鍛煉成了一名編外護林員,與丈夫并肩守護這片綠色林海。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無人機巡護、紅外監測等新技術應用減輕了護林員的工作強度,但孫金河夫婦依然保持將傳統巡護方式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確保管護工作無死角。
還有5年孫金河就要退休了。他說:“退了休,我還在這兒生活。這2518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就是我的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