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經濟觀察丨糧食住進“好房子” “油瓶子”工廠迎來“數字工友”
今年上半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1172億元,同比增長3.7%,夏糧穩產豐收,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支撐。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調度顯示,目前夏糧收購進入高峰。既要收好糧,還要儲好糧。
大國糧倉,糧食住的“好房子”到底長啥樣?又有哪些新科技守護?今天的“年中經濟觀察”跟隨總臺記者一同探尋。
科技護航 糧食住上“好房子”
總臺央視記者 蔣樹林:來到中儲糧昆明直屬庫,糧食住上“好房子”更加具象化了。這里的大型淺圓倉,每一個倉有三十五六米,“胃口”也不小,可以裝1萬多噸的糧食,像這樣的大國糧倉其實有“小神器”時刻守護著它。在糧倉的正對面有一個小微型氣象站,它就像糧倉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一樣,時刻關注糧食一點一滴的變化。
數字糧庫項目技術主管 劉玉磊:大氣的溫度、濕度是影響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這個氣象站,會實時采集溫度濕度,降雨風速這些數據,發送到智慧糧庫的平臺。
中儲糧昆明直屬庫占地面積300多畝,三面環山,面朝滇池。記者在這里采訪時,幾乎每隔一兩個小時就有一場雨光臨。溫潤潮濕的氣候和微生態,對糧食倉儲提出了挑戰。
中儲糧昆明直屬庫負責人 宋衛軍:最頭疼的是怎樣把糧食管得更好,更有效率,要更精準,靶向管理。
這個問題也是整個中儲糧系統科技儲糧、綠色儲糧重點解決的方向之一。當前中儲糧正在對千家直屬糧庫和分庫展開“技防技控”儲糧信息化監管。
在昆明直屬庫中控室,管理團隊借助眼前這個數字孿生系統,不出半個小時就可完成300多畝庫區的“云上”巡檢和數字漫游,復雜多變的糧食存儲狀態,在這里變成簡單明了的“彩色溫濕度地圖”。
數字糧庫項目技術主管 劉玉磊:像這一個萬噸倉,布設大概有420個溫度傳感器。它布的點就相當于是網格化管理,“住”在這個區域的糧食出現問題,保管員可以快速找到。
記者隨后走進糧倉內,近距離感受新科技帶給儲糧的新變化。
中儲糧昆明直屬庫負責人 宋衛軍:我們現在管糧食就像我們買了蔬菜,放到冰箱的保鮮層一樣,讓它能夠保持原有的風味。
享受著“宜居生活”的糧食,可不能當糧倉的常住“居民”。按照中央儲備糧的管理辦法,一般小麥3~5年就要輪換一次、稻谷和玉米2~3年輪換、豆類和食用油需要1~2年輪換。那么,輪換出的糧食的品質又如何呢?
中儲糧昆明直屬庫負責人 宋衛軍:抓一把,聞一聞,這個糧食有剛收獲的糧食的清香味。這就是我們科技儲糧、綠色儲糧發展的一個方向。
“數字工友”
助力“油瓶子”工廠高效作業
見識了“糧袋子”——大國糧倉的新變化,接下來讓我們再去認識“油瓶子”食用油工廠里智能新裝備。
走進中糧廣東產業園,最大的亮點是這里沒有傳統工廠的機器轟鳴和人流穿梭,取而代之的是自動化流水線、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大屏的精準調度。AGV小車不僅干活麻利,還能夠“自娛自樂”,它們在繁忙的車間里“唱”起了歡快的歌。
今年上半年這里加工大豆超過75萬噸,轉化為14萬噸優質豆油和59萬噸豆粕,這個高強度的工作,除了每個車間配備現代產業工人之外,還需要驅動更多的“數字工友”來精準完成。
中糧廣東產業園生產部副經理 余秉昌:這些小車有效運行,靠的是一個一個“小眼睛”。這些“小眼睛”,就是光電眼,還有視頻攝像頭,再就是雷達。把現場的數據第一時間傳到我們的系統,系統再經過運算,有效協調運轉。
工廠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長300多米的“空中連廊”,成品油通過這條“智能高速路”自動分揀、自動輸送到倉庫,配合智能倉儲系統,貨物從生產到出庫全程不落地,高效解決成品、空盤等全過程循環作業。
由于采用了盤道設置,整個“空中連廊”可當作一層樓來使用,有足夠的停車、回轉空間,從而大幅提升操作效率。在智能立體倉庫,6臺智能穿梭車和高速堆垛機24小時運轉,5層貨架,7250個總貨位,35萬箱成品油被精準存放。
中糧廣東產業園物流部經理 周建平:全球領先的數字倉庫管理系統能實時監控庫存,自動匹配訂單,確保“先進先出”,避免時間浪費。
優質糧食工程 讓百姓“吃得好”
不只是糧倉里的新技術新裝備,今年以來,我國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讓百姓餐桌上有了更多優質糧食。通過一組數據來了解一下。
截至今年6月底,
各地累計建設優質糧食示范種植基地273個,持續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
建成5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全國產糧大縣產后服務全覆蓋。
實施1057個糧食產業升級項目,推廣糧機裝備3.3萬臺套,重點支持加工設備更新。
建成使用低溫準低溫倉容超2億噸,氣調儲糧倉容超5500萬噸,為糧食保質鎖鮮。
下一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進一步增加優質糧食供給,保障百姓“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