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妙筆揮灑千秋韻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碧拼娙送醪凇峨蹰w序》中盛贊的“臨川之筆”,便是指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所產的毛筆。
進賢縣文港鎮自古便是名筆產地,毛筆制作技藝世代相傳,已有1600多年歷史。從王羲之到顏真卿,從王勃到晏殊、晏幾道,歷史上許多書法、文學大家,都曾用這里出產的筆,書寫名垂千古的佳作。名筆與名作的不解之緣,為文港鎮贏得了“華夏筆都”的美譽,毛筆制作技藝(文港毛筆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走進位于文港鎮的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陳列在展柜中的名筆令人嘖嘖稱奇。玉雕云龍羊毫斗筆、萬花獻瑞粉彩宮廷御用筆、“九天雨露”乾隆御用筆……羊毫兔尖、湘竹牛角,這些取自大自然的材料在一代代文港制筆匠人的手中變化組合,誕生了萬千妙筆,承載起千年中華文脈。
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展出的“九天雨露”乾隆御用筆
什么樣的筆稱得上一支好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周鵬程從事制筆已有50多年,在他看來,一支好筆應該集“尖、齊、圓、健”于一身:“‘尖’是指提筆寫字的時候,筆尖能保持尖度;‘圓’是指不管怎么轉,筆鋒都是圓的,‘齊’是指制筆毛料搭配合理,不散鋒不變形,萬毫齊一;‘健’是指筆頭有彈性。一支好筆,書寫者用起來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展出的各類筆頭材料
一支“尖、齊、圓、健”文港筆,飽含著文港制筆匠人的智慧與心血。他們改良毛筆配方、堅守128道工藝,制作的毛筆筆頭似筍、腰身如錐、鋒穎毫細、經久耐用,暢銷市場。截至2024年,文港毛筆占據全國約80%的市場份額。
在博物館的體驗區域,幾位制筆匠人正現場演示毛筆制作的各工藝環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平正咬著線的一端,兩手飛快地纏綁筆頭,這是制筆過程的“綁筆”環節。周平的徒弟李啟富在一旁認真觀看,將師父的每一個動作記在心里。
“書法和制筆相輔相成。”27歲的李啟富在大學學的是書法專業,畢業后,他想進一步拓展自己熱愛的書法事業,于是來到文港鎮,拜周平為師學習制筆。經過半年的學習,他剛能制作出一支筆的雛形!皩W習了制筆,我才知道一支筆的工藝如此精湛繁復。我想利用網絡把這項古老技藝介紹傳播出去,讓更多人領略毛筆文化之美。”李啟富說。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平演示“綁筆”環節
據了解,近年來,進賢縣多維度做好“筆”文章,推動毛筆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目前文港鎮有從事毛筆生產營銷的企業400余家、作坊2200余家,從業人員2.2萬余人。文港鎮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先后建成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鋼筆文化博物館等一批特色旅游景點,按照“前店后坊”模式,打造文化產業街區,并舉辦毛筆制作職業技能大賽、毛筆書法進校園等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文旅品牌。2024年,文港鎮接待游客17.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00萬元。文港毛筆的千年傳奇,正在傳承和發揚中續寫新篇。(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安勝藍、胡曉軍、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