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高考生如何應對招錄新變化

      2025-06-10 13:3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聚焦2025高招】

        優質本科擴容,專業與培養模式“上新”——

        高考生如何應對招錄新變化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晉浩天 張亞雄

        “更多機會,更多可能”“這是國家對未來的投資,也是對個人夢想的支持”“期待能培養出更多杰出人才”……3月以來,“多所高校官宣本科擴招”話題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

        1月3日,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袁達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為加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2024年已推動“雙一流”建設高校擴大本科招生1.6萬人。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將進一步增加“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招生的規模,2025年力爭再增加2萬人。

        不久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也紛紛宣布擴招計劃。與此同時,教育部發布的新本科專業目錄增列了29種新專業,新目錄專業數達到845種。

        優質本科擴招擴容,增加的生源指標將面向哪些專業?高校專業“上新”,培養模式又有何變化?

        “擴容”“上新” 聚焦前沿技術、新興業態

        哪些學校、專業方向擴招了,規模有多大?

        記者梳理發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今年新增本科招生名額均為150名。近日,南京大學公布,將在2022至2024年新增新工科專業方向累計擴招1730人基礎上,再次擴招不低于100人。

        記者查閱高校發布的相關信息發現,此次擴招名額集中于前沿技術、新興業態,如上海交大將重點擴大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學科領域招生規模;中國農業大學將重點面向糧食安全、生物制造、綠色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等學科領域增加招生名額。

        談及中國人民大學今年的招生計劃,該校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兼本科生招生辦公室主任熊俐嘉說:“學校此次擴招計劃緊密對接教育強國綱要,聚焦數字時代發展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治理等AI+領域前瞻布局交叉復合型人才儲備;專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選拔培養,推動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重點建設涉外法治、國際新聞傳播等戰略人才項目,培養兼具人文厚度、時代銳度和全球廣度的尖端人才;同步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歷史等頂尖學科建設,筑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育人根基。”

        “總體來看,優質本科擴容、新專業‘上馬’不僅是量的調整,更是結構與學科方向調整,應是精準、有重點地擴容,更加針對基礎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等‘上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讓有條件的高校結合國家戰略需要,聚焦新質生產力,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人才培養。”

        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認為:“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根據人口長期變化趨勢,高等教育高質量資源有條件覆蓋更多人口;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居于人才鏈上端,需要增加供給以滿足市場需求,即未來前沿、新興產業發展需要。”

        交叉培養、貫通融合,各校推動育人模式升級

        招錄只是起點,當更多生源被吸納入校,學校又該如何提高培養質量?

        中山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已出臺系列舉措,持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路徑。“學校成立了七個學部,通過學部統籌相同和相近學科的人才培養標準、學術評價標準,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同時,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和強基計劃,開設若干二次遴選專業、跨學科微專業,全校2500門左右專業課實現跨院系開放共享,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研究型學習和實踐;所有院系均開設本研貫通課,約82%的院系設置了榮譽學位制度。”

        南京大學的目標,則是以人工智能全面賦能教育教學變革創新,培養面向未來智能時代的交叉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據悉,2018年以來,學校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建立國內第一個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教育培養體系。2024年推出“1+X+Y”三層次“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即1門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X門人工智能素養課+Y門各學科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課。今年,學校還將進一步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智慧賦能教育,關注不同專業學生多層次多角度需求。

        “一是大力推動形成AI與各學科深度融合的知識體系和培養模式;二是以蘇州校區建設為契機,聚焦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突出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培養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新范式;三是推進新生學院、匡亞明學院‘兩院改革’,打造學科專業交叉人才培養平臺,探索跨學科、超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強調‘以本為本’。這一提法今天仍不過時。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本科具有奠基性作用,如何去掉‘水課’,打造‘金課’,推動貫通式、科教產教融合式培養,仍然是學校需面對的課題。”盧曉中表示。

        “要實現上述目標,首先對高校教師隊伍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位教師都應具備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信息素養;教師要將做科研、寫論文的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切實推動科研反哺教學;教師不僅要把握學術前沿,還要及時精準把握產業升級需求的前沿。此外,學生服務也要持續跟上,做好學生學業引導、職業生涯規劃、心理指導等方面服務。”盧曉中說,“這些都是對擴招高校辦學治校能力的新考驗。”

        高校既要“修內功”也要“向外看”

        “優質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既高度聚集了高質量學生‘苗子’,又擔負著使其天性充分發展,以有效應對更高挑戰的使命。因此,高校更需要改變原有只注重‘校內本學’的定式,在全球市場體系中主動探索自身的精準定位,全面展示自身辦學宗旨和追求。”儲朝暉分析。

        儲朝暉注意到,清華大學適度擴大本科招生規模的同時,新成立了本科通識書院,著力培養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基于全面的社會發展需要的選擇。“對所有大學生來說,都應進行信息素養或者技術技能的培養;此外,優質本科要重點破解學生整體人文素養不高的問題,讓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培養相輔相成。”

        盧曉中坦陳:“一直以來,教師科研、教學評價存在‘兩張皮’現象。因此,應將教學因子納入學術水平評價,將教師學術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教學資源的情況也納入科研評價指標,從而大力促進科教融合。”

        “過去,科技含量高的僅是少部分產業,而今后,如果一個產業科技含量不夠,可能很快會被淘汰。”盧曉中分析,將擴招生源培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后備軍,需切實打開兩個邊界:一是學科的邊界,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二是學科通向產業的邊界,一方面讓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從產業動態發展中及時捕捉人才需求信息,更好反哺人才培養改革。

        如何推動邊界的打開?盧曉中建議,改革基層學科專業組織模式。如南方科技大學的PI(首席研究員)制度,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職能統一起來;深圳理工大學不設理學院、工學院,每個學院采用“學科交叉建專業”方式;香港科技大學打破傳統的“院—系”組織模式,代之以“樞紐”“學域”的學術架構,這些舉措都為學科交叉融合奠定了組織體系的基礎,值得參考借鑒。

        “同時,還應進一步拓寬人才成長路徑。‘打通本碩博’不應只限于一所高校內部,可通過加強校際合作,推動構建跨校貫通式培養通道;高校進行有組織科研,要一并統籌‘卡脖子’問題解決與相關人才培養,注重在科研創新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將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形成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的疊加效應。”盧曉中強調。

        《光明日報》(2025年06月10日 13版)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67194|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 午夜啪啪福利视频| 99re最新地址精品视频| 韩国一级免费视频| 性欧美vr高清极品| 咪咪色在线视频| 99精品在线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4| 四虎永久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窝窝社区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男人边吃奶边爱边做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 |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久...| 看**视频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无遮挡辣妞范1000部免费观看|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黄色网站小视频| 娇小老少配xxxxx丶|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美团外卖chinesegayvideos|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青青机版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波多野结衣两部黑人mp4|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 aaa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黑人激情性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