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創新讓博物館更好地傳承文明
【文化評析】
作者:李玉滑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于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行,圍繞“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主題,集中展示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順應技術為文博產業帶來的變革,觀照博物館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進一步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梁。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通過博物館領略璀璨文明,培養審美情趣,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提升博物館的公眾服務能力、創新文化吸引力,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通過提升展柜的體量和規模,展品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展陳所占面積卻縮小了,并開辟出由閱覽室和宣教室組成的配套區域,豐富了博物館的服務功能。此外,為增強觀展趣味性,該博物館內還穿插設計運河知識問答墻等互動式體驗項目。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將推出“軌跡與鏡頭”——鐵路與電影的時空交匯專題展。展覽通過深入挖掘國產電影鏡頭中鐵路元素的豐富內涵,探尋鐵路與電影之間的高度聯系和深層次互動。新的“玩法”帶來新體驗,讓傳統展覽和流行元素相結合,用新創意呈現歷史文明。湖南博物院馬王堆展覽以AR復活漢代珍寶,通過沉浸式多媒體劇場解讀古人智慧。
博物館的沉浸化、交互化,重新定義我們對知識獲取和文化體驗的期待。如今的博物館,更加注重讓文物“開口說話”,注重科技融入以及互動體驗。AI技術正在悄然影響著中國博物館的發展路徑,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迸發新活力。近年來,各大博物館積極探索新形式,增強“博物館體驗”,讓文物“活”起來,讓展覽“動”起來。借助AI技術,博物館不再是單向輸出文化知識的展廳,而成為激發觀眾參與感和創造力的樂園,使文物展示傳播變成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使單向傳播變成互動體驗,使參觀變成參與。這有效提升了觀眾體驗,并創造了新的價值。還有越來越多“數字人”加盟博物館,實現個性化場景適配。在河南博物院,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就能“穿越”回唐朝來一場Citywalk(城市漫游);河南博物院引進的首個數字展——《唐宮夜宴》XR(擴展現實)大空間沉浸展,千年前的盛唐風華,被立體式復刻至數字空間。博物館通過數智賦能,從靜態的展示空間轉化為動態的文化體驗場所,以更加豐富、鮮活的方式,連接過去、現在、未來。博物館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也讓公眾更能深入了解文物的內涵和價值。
一座博物館要想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解讀經典的文化,需用新穎的形式表現其豐富內涵。優質的文創設計就是一種很好的載體。文博展列通過各類新穎方式,如制成文博衍生品、開展趣味陳列展、文物電影放映等,來開啟博物館的文創變革。各地博物館積極順應這股熱潮,不斷創新展覽方式和服務手段。為了接地氣、迎人氣,各地各館都積極開發各種文創產品,將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河南博物院的文創考古盲盒、湖南博物院的系列書簽、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創雪糕等都深受人們喜愛。借助創意和設計,傳統文化在大眾心里深深扎根。
博物館通過提供高質量文化供給,提升城市文化氣質。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為一座館,赴一座城”成為不少群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博物館承載著講述地域文明、傳承歷史文脈、涵養城市品格的重要功能。重視加強博物館與其他行業特別是文旅產業的融合,將推動博物館旅游熱潮更廣泛、更可持續。一些博物館開創了“博物館+旅游”的模式,打造特色文創IP,積極探索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將歷史文化與城市人文相融合,讓文物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更多文物打破時空限制,在更廣泛地區與人群中得以傳播。博物館自身也“放下身段”,主動“走”到了線上。越來越多中小博物館也開啟了“云端博物館”。除了“走”到線上,博物館還“走”出了國門,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展覽的全球化。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1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