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是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我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日益壯大,數量已達8400萬人,且仍有增長趨勢。作為就業“蓄水池”,這一勞動者群體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一段時間以來,多地推出保障舉措,構建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網”,為這一群體帶來了福音。貴州省實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服務“十個一批項目”,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四川省實施《四川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專項互助保障計劃》,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減輕因遭受意外傷害或罹患疾病承擔的醫療費用負擔。
然而,隨著規模的不斷壯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所面臨的勞動關系模糊、社會保障不足、職業傷害風險增加、平臺算法束縛、維權渠道不暢等問題可能會日益凸顯,亟需從社會保障、企業用工、糾紛調解等方面出臺更加有效的保障措施,促進勞動者體面勞動和高質量就業。
健全勞動者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勞動者權益、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勞動報酬機制,明確計價規則、收入分配規則,規范勞動報酬支付標準、形式、周期及依法代扣等內容,確保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有所得。另一方面,要完善社會保險參保機制,探索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社保制度,降低參保門檻,簡化參保手續,針對勞動者收入不穩定特點,設計彈性繳費檔次,提升社保制度適配性,確保勞動者在養老、醫療等方面享有基本保障。針對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易發生職業傷害的群體,進一步增加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建立專門職業傷害保障機制,明確傷害認定標準、賠償流程,兜牢職業風險底線。
強化企業用工指導和監督。在新就業形態領域,需不斷提升企業用工規范化水平。要明確平臺企業用工責任邊界,細化新就業形態用工規范指南,引導平臺企業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書面協議,厘清雙方權利義務,包括工作時間、勞動報酬、勞動規則等內容,指導企業依法合規用工。加強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政策宣講會、案例解讀等方式,增強企業合規用工意識,規范企業用工行為,提高企業源頭預防和化解勞動用工風險的能力。
拓展多元化糾紛解決渠道。新就業形態領域,勞動關系與合作關系邊界模糊現象比較常見,一些平臺企業通過簽訂合作、承攬等協議,或利用層層轉包、勞動者注冊個體工商戶等方式逃避法律責任,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帶來重重困難。因此,要拓展糾紛解決渠道,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發揮勞動權益爭議調解相關組織作用,組建專業調解隊伍,妥善處理薪資拖欠、工傷賠償等高頻糾紛,并制定標準化的調解流程。強化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定期針對平臺企業開展專項檢查,確保其經營行為的合規性,并依法查處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為,形成法律震懾。暢通勞動者舉報投訴渠道,提供電話、郵箱及在線平臺等多樣化舉報方式,確保勞動者能夠方便地反映問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