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用自己的雙手讓衛星變“聰明” 這些年輕人的代碼上天了

      2022-11-21 08:4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我們的代碼上天了

        距離地表數百至上千公里的低軌衛星軌道上,許多年輕人的夢想,即將和數顆衛星一起在太空中翱翔。

        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方明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姝彤和OpenEdgeNeXt團隊的小伙伴們,就是其中一群年輕人。今年6月,中國青年報社、北京郵電大學、華為云聯合發起了“代碼上太空”征集活動。包括陳姝彤在內的廣大青年學生受邀前來,開發適用于衛星的創新應用。她們的優勝作品將有機會通過全球首個云原生衛星計算平臺,部署到“天算星座”計劃的多顆衛星中,讓衛星變得“更聰明”。

        “天算星座”計劃由北京郵電大學深圳研究院與天儀研究院共同發起,首顆先導星已于2021年12月成功發射,預計2023年完成一期組網建設,建成后將成為我國科研衛星領域的生力軍,也將是全球衛星網絡科技創新基地之一。華為云作為“天算星座”首批共建單位,首次將云原生、邊云協同等理念引入空間計算領域,實現了衛星計算平臺的智能化,讓衛星具備了“思考”能力。

        2022年11月9日,征集活動結果公布。來自全國各地的11支參賽隊伍斬獲獎項,其中,華中科技大學OpenEdgeNeXt團隊憑借“CoStar:基于神經網絡模型動態切分的星地協同遙感圖像分析系統”獲得冠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北京邊界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5支隊伍獲得優勝獎。

        “太空和衛星離自己似乎不再遙遠,我們的代碼要上天了!”這些年輕的隊伍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期待。

        寫出來的代碼不再“躺”在實驗室里

        作為冠軍團隊OpenEdgeNeXt的指導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方明最為感慨的是,通過這次比賽,他和學生們有了一個極佳的實踐機會,所寫的代碼不再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里,而是跟真實的大場景、真實的數據緊密結合起來,面向應用中的實際問題,“更好地落地”。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次能夠跟大賽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研,為成果轉化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劉方明長期從事分布式系統與網絡、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等領域的研究,獲批多項國內外專利,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用他的話說,企業提供了基礎平臺,發布“有價值的場景”,還拿出了切切實實困擾業界的難題。而高校師生則在關鍵技術上有著足夠的積累,作為開發者前來,揭榜應戰。

        這種“新模式”,讓高校師生與產業平臺“走到一起”,共同解決云計算、星地協同、人工智能這些交叉結合實際的問題,產教融合,是個“共贏的過程”。

        “以前我們做了關鍵技術、原型系統,要想做成果轉化確實是很難的,但這次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華為提供了開源的云原生邊緣計算平臺KubeEdge、邊云協同AI框架Sedna,還有彈性云服務器、云原生服務等,以及昇思MindSpore,給了參賽團隊強有力的支撐,我們不必從零開始搭建系統,部署和運維的效率大大提升。”劉方明說。

        OpenEdgeNeXt團隊成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4位在讀博士生和1位在讀碩士生。隊長陳姝彤和技術員裴強宇、武靜、胡嘉海,有的發表過頂級學術論文,有的獲得過國家發明專利,還有剛入學不久的胡海川,曾帶隊獲得過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ASC二等獎。

        在參加比賽之前,陳姝彤一直覺得太空和衛星離自己很遙遠。直到這次給衛星寫代碼,她才發現,原來衛星上用的技術,和她研究的方向竟然息息相關。

        她忍不住感慨,團隊的科研積累,也可以在太空上施展拳腳。

        “這讓我們覺得,太空和我們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很多,這也是我們參加比賽的收獲,我們的視野打開了,未來的方向也更加廣闊,更加頂天立地。”陳姝彤從小就對計算機感興趣,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她能夠感受到樂趣。

        OpenEdgeNeXt團隊創新式地提出了一種星地協同遙感分析框架,起名叫CoStar。這個新方案能夠將遙感圖像模型一分為二,星載設備和地面站數據中心分別執行這個模型在云和邊的兩部分,實現細粒度、自適應、多樣化的星地協同,可服務于災害監測、資源探測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多種應用服務。

        這種全新的神經網絡模型動態切分機制,如果安裝在衛星上,比傳統方案效率提高2.97倍。此外,CoStar既滿足了推理的精度,還減少了資源消耗,平均帶寬需求率大幅降低。

        “該方案在推理效率提升及能耗節省上有巨大技術優勢,商業轉換后,預計每年可以節省超過1億元成本。”劉方明展望。

        年輕人也能和衛星火箭這些“高大上”產生聯系

        在比賽過程中,前來揭榜的團隊各顯神通。他們基于云原生、邊緣計算、AI、大數據等技術,結合云原生衛星計算平臺,創制一個又一個作品,展露出欲上九天的氣勢。

        這些“想上天”的代碼,圍繞著衛星的相關應用,能夠加速衛星計算智能化進程,幫助衛星更好地服務于應急通信、生態監測、防災減災、城市建設等社會領域。

        來自武漢大學遙感學院的“教學實驗大樓隊”,構建了一個“云-管-邊-端”協同的星地一體化增量學習火災探測系統,幫助全球野火監測預警,能夠有力支撐全球突發性、大規模野火的應急響應,及時守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生態安全。

        而來自“中國電信研究院”的參賽團隊則完成了一個云原生的星地協同船舶檢測方案,應用于衛星+智慧海防領域,能夠助力現代化海港建設與海上交通管理,實現船舶偏航、碰撞等危險實時評估功能,快速地規劃出安全的救援路線,提升海上應急處置救援能力。

        除了高校、研究所這些科研單位,本次“代碼上太空”大賽也獲得了企業的廣泛關注。由北京邊界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5名實習生組成的“天碼行空”團隊,在本次大賽中獲得優勝獎。

        團隊隊長朱祚原本也覺得,衛星對大伙兒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一件事,接觸的門檻也很高。但是近兩年,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都在積極投入衛星應用這件事情當中。

        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可能再過幾年,就會發現,有更多基于衛星的應用出現。今年發布的一些新手機,就有基于北斗衛星的短報文功能。未來,人們將利用到衛星的更多能力。衛星可以給大家的生活提供更多幫助。”

        近地軌道的衛星與地面之間,并不使用常規網絡協議IP。而且傳統使用星地協議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傳輸遙測遙控信號,并不適合現在大量的計算需求,這成為星地互聯的痛點所在。

        針對這一問題,這些天馬行空的年輕人組成了一支“天碼行空”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為“屏蓬”的星地暢聯代理程序。他們“打通了從衛星到地面之間普適性的鏈路”,可以將星網與地面網無感化連通,使得衛星與服務器直接交互。

        用團隊成員司家寧的話說,“屏蓬”就像一個海淘的轉運公司,幫助信息在地面和衛星之間轉運,簡化了流程,降低了門檻。

        “屏蓬”解決了星地互聯問題,也為開發者提供了極大便利,無須感知衛星這一特定場景,任何使用IP協議的應用,都可以無感化地部署于衛星之上,“萬碼互聯”,甚至“人人代碼上太空”。

        “我們希望衛星這件事,不單單是國家在做,而是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都能低成本地用上這些東西。”司家寧感慨道,年輕開發者也能和太空、火箭、衛星這些高大上的詞產生聯系。

        用自己的雙手讓衛星變“聰明”

        司家寧開始對衛星感興趣的契機,是2021年7月河南鄭州的那場特大暴雨。

        當時他就在鄭州,目睹了這場災難。讓他印象特別深、對他打擊特別大的一件事,是當洪水淹過通信基站,手機信號和地鐵站里的電力都受到一定影響,很多信息無法及時傳達到位。

        “我們其實有途徑解決這件事情,盡管地面的網絡不是時時刻刻都能用,但衛星可以為我們打開通往生命的另一條路。”他說。

        司家寧忍不住設想,如果在緊急時刻,手機信號可以通過衛星回到地面上,就不至于在基站不可用的時候,“太多的人都閉塞在信息孤島里”。他感慨道,哪怕能多一秒的鏈路可用,沒準,一條消息及時發出去,就能救一車的人。

        起初,司家寧的研究方向是5G核心網領域,從那之后,便開始接觸衛星領域。這個年輕人希望,未來如果再遇到火災、大風這種突發自然災害,可以通過自己研發的技術,讓救援早一分鐘到達,讓決策信息早一秒下達,能多救回一條生命。

        劉方明也告訴記者,OpenEdgeNeXt設計的遙感技術,其中一種應用是搶險救災,關系到國計民生和人民生命財產健康。

        他提到,近幾年各地發生山火的新聞十分牽動人心。而通過衛星,遙感圖像經過AI推理,結合歷史的經驗,能夠及時發覺某個地方已經發生山火了,甚至是“冒煙了”,快要發生山火了,政府也就能及時組織搶險救災。

        “大量地面上的技術有機會用在衛星上的特殊環境里,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情。開辟太空云計算之后,我們做地面計算機技術的人,可以有機會把技術貢獻出來。國外有相關計劃,我們肯定不能落后,從跟跑,到并跑,到領跑。”他對記者說,

        劉方明最早接觸到這次比賽的信息并敏銳結合自身的研究積累,立刻指導自己的學生們組建團隊。他起初發現這些年輕人心里頭都在打鼓,沒什么信心,于是鼓勵大家“這樣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機會難能可貴”。而且比賽結束后,很多研究過程中突破的瓶頸、實現的創新,都可以發表新的高水平論文。

        他指導的另一支優勝獎隊伍OpenCloudNeXt,研究的是星地協同調度的問題,即多顆衛星之間計算的調度和應用的部署,同樣收獲良多。

        “將來還可以跟別人說,我的代碼上天了。”劉方明相信這些年輕人的潛力,也相信他們無窮的精力。他認為,這些都是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只要給予指導,給予資源,讓他們放手放膽去做就行。

        “計算機是工科,是以解決問題為結果導向的。如果將人類知識面比作一個球面的話,我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個球面上頂一個屬于自己的小鼓包,對于計算機領域做一個知識的小延伸,并且能夠做出有用的系統。”團隊的“新手小白”胡海川說。

        每一個送代碼上天的年輕人,目標都是星辰大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66久这里精品99| 欧美激情一级欧美精品| 国产v亚洲v欧美v专区| yuijizz| 日韩欧美黄色片|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在线午夜|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出白浆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美国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高清无专砖区2021| 中文字幕乱人伦视频在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国产免费内射又粗又爽密桃视频 | 美女范冰冰hdxxxx|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69av免费视频| 奇米影视第四色在线| 亚洲av女人18毛片水真多| 爱做久久久久久| 可播放的免费男男videos不卡| 87福利电影网|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女黄9999|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级三级三级三级|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日韩精品在线电影|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www亚洲精品| 在线看的你懂的|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一级片在线观看| 永久久久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