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干群心連心 摘掉窮帽子(深度關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③)

      2021-02-02 11:1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種薯獲得豐收。

        村干部與合作社成員查看紅薯長勢。

        劉莊村村貌。

        資料圖片

        和面、篩粉、上瓢、捶打,紅薯淀粉拉出條,綿綿入鍋,香味飄起。幾分鐘后,粉條煮熟、抄出,濕淋淋一甩,平鋪一案板。生產隊隊長劉豐安抹了抹鼻尖的汗,“村里辦手工作坊,俺跟著賺錢。”

        辛安鎮劉莊,曾是河南舞陽縣的窮村。2013年,全村315戶1262人,139戶562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整村脫貧后,仍有5戶10人未脫貧。劉豐安家是其中之一。因兒子患病,手術耗費巨大,全家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上。自從參加村里的合作社,劉豐安每年拿到工資3萬元、4畝土地流轉費3200元、每畝地年分紅200至300元,終于擺脫貧困。

        劉豐安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劉莊的嬗變。村辦產業從無到有,集體經濟由負轉正,人均年收入由2000多元增至1.5萬多元……短短幾年時間,一個貧困村為何有這么大變化?

        支部結對幫,扶起好產業

        2017年11月,漯河市水利局干部吳洪良被派往劉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上任前,他仔細做了“功課”:“全村1739畝地,1600畝入股合作社,參與‘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大有可為。”可到了村里,他發現種植結構調整正遇上難題。

        “土地整合在一起,1100畝種傳統小麥和玉米,500畝培育樹苗。好年景只有微利,差年份可能賠錢。”村支書張士興說。原來,為了鼓勵村民創業、外出就業,村里倡導以土地入股,每年每畝保底分紅800元。這一價格超過當時土地流轉行情兩倍,風險不小。

        吳洪良探地頭、問專家,提出建議:“發展大棚蔬菜,可以提高畝均收益,抵御市場風險。”張士興則另有擔心,“投資大,澆水難。”

        “先做示范,再求規模,同時爭取上級支持。”吳洪良利用上級給駐村第一書記的20萬元幫扶資金,先建起2000平方米全日光大棚。

        種菜沒水不行。但地里沒有深井,打井要花30多萬元,從哪兒找?吳洪良想到自己的工作單位。

        “第一書記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背后有單位的支持。”漯河市水利局副局長楊宏申說,每個季度,局黨組會專題研究脫貧幫扶;每個月,分管領導至少到幫扶村兩次,實地調研,解決問題。

        吳洪良遞上報告,很快得到局黨組支持。市水利局決定,協調資金32萬元,為村里新打一眼120米深井;安裝水泵、50噸無塔供水設備、200千瓦變壓器,鋪設1200多米節水灌溉管網。設施建成后,一個人就可以輕松澆上百畝地。劉莊村一下子增加了40多個蔬菜大棚。

        產業興旺了,劉莊村又謀劃發展鄉村旅游。“村邊有一條荒溝,如果能開挖疏浚,蓄水揚波,該多好?”吳洪良盤算著。他向市縣兩級水利部門爭取資金120萬元,修建2處溢流坎、2座溢流堰、1座節制閘,為村里引來干渠活水;爭取10萬元經費,疏通河道,整治荒溝。“等通了水,春天水邊有梨花,夏天水里有荷花,肯定美得很。”

        精準幫,長期幫。2015年以來,漯河市水利局協調各類資金360萬元,全力幫扶劉莊村。“雙結對,雙幫扶”,市水利局機關黨支部和劉莊村黨支部結對,其他8個黨支部和村里9個貧困戶結對,形成一套常態化幫扶機制。

        “每月10日是‘主題黨日’,水利局全體黨員分批到村里,打掃衛生、美化庭院、慰問老人,盡力而為,能幫盡幫。”楊宏申說。72歲的村民劉清選沒有子女,靠理發手藝掙點零花錢。水利局黨員干部捐款為他買了一張全自動理發轉椅。劉清選高興得合不攏嘴,主動為村里老人免費理發,“大伙兒幫我,我也要回報大家。”

        干部駐村幫,帶出好作風

        說起駐村,吳洪良眼眶一紅。2011年底,他第一次駐村,一待3年。2017年,剛要完二胎,孩子不滿月,他又扛起背包,駐進了劉莊。

        “難得回家,閨女都認不出我。”吳洪良說,“去年父親母親先后住院,都沒能在病床前盡孝。”父親生病時,適逢疫情來襲,大棚蔬菜滯銷。吳洪良開著自己的車,拉滿蔬菜,跑到漯河市各社區門口,挨個推銷。一天晚上,吳洪良賣完菜,騎電動車返回,躲避貨車時不小心摔倒,斷了4根肋骨、1根鎖骨。住院不到20天,他纏著繃帶回村,又忙活起來。

        幫扶干部做示范,村里黨員搶著干。張士興把自家價值120萬元的建材廠,無償捐給集體。企業按“2∶2∶1”分配模式,2/5的利潤為村民分紅,2/5用于擴大規模,剩下的1/5歸村集體,帶動60多人就業,月均增收3000元。張士興妻子惱他“不事先吭一聲”,生了好幾個月的氣。

        村里開作坊,種紅薯、土豆、芹菜、洋蔥。張士興不僅身體力行干在前,而且干一樣鉆一樣。做紅薯粉條,鉆研技術,張士興沖在前面。關鍵是冷凍環節,凍得太快,粉條容易發白。怎么掌握火候?張士興反復琢磨,先冷藏到0攝氏度,適應2小時,再下調到零下1攝氏度。接著再下調到零下3攝氏度、零下7攝氏度,直到零下20攝氏度。這樣的粉條顏色正,存得久,不易壞。

        合作社與村民約定,所得收入在分配時,村民分紅占四成,再生產投入占四成,剩下兩成歸村集體。“事關群眾利益的事,一點都不能馬虎。”張士興說。

        一次,村里雇工種土豆,要求切掉種塊上的芽眼,保持壟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張士興上午布置完,下午來察看,發現部分芽眼沒切,有的壟距狹窄,只有40厘米,有的株距變寬,達到30厘米。他要求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重新返工,“這是按訂單生產,稍微降低標準,就會影響產量、收入。”

        干部沖在前,村民干勁足

        “要想富,地里開個‘雜貨鋪’。”村里發展紅薯粉條,源于張士興的新想法:紅薯產量高,不用大棚也能種,“做手工粉條,每畝收入能翻4倍”。

        試種一畝,不算成功,打出400多斤粉條。按每斤18元計算,掙7200元。張士興既高興又擔憂:“大規模種,畝產要達到6000斤,打600多斤粉條,沒有好品種,根本做不到。”

        經介紹,張士興聯系河南省農科院,想購買5000斤紅薯“原種”。“咱們連夜去,爭取爭取。”晚上10點,舞陽縣人民醫院駐村幫扶干部胡廣永點火開車,拉上張士興就往鄭州趕。早上5點多,兩人匆匆起床,去找農科院的技術員。見對方這么早就到門口等著,技術員深受感動,決定陪著到20多公里外的紅薯基地,精挑細選紅薯苗。

        “第一年種100多畝,年產紅薯粉條5萬斤,每斤18元,收入達到40多萬元。”張士興大笑。

        做紅薯粉條,怎么讓群眾參與?吳洪良建議,干部帶頭,組織大家外出學習。30多名黨員、村民代表前往陜西,到一個以小吃聞名的村莊,現場吃,當面問,晚上開會談感受、訂計劃。“眼界寬了,心思活了,異口同聲要求回家干。”

        很快,村里成立手工作坊,村民自愿入股,干勁十足。有的跟隨師傅學習紅薯粉條制作;有的傳承老手藝做起小磨香油;有的參加石磨面粉作坊學起電商銷售……張士興看在眼里,信心更足了:“人人有活干,人人都賺錢。”

        幫扶有力,黨員出力,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8年前,劉莊村集體有5萬多元的外債,如今集體經濟收入連續兩年超過50萬元,還被評為了“全國文明村”。

        “支部‘扶’支部,黨員心連貧困戶。只有支部強起來、黨員動起來,才能扶著貧困戶‘跑起來’、富起來,脫貧成效才可持續,鄉村振興才有內生力。”漯河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呂娜說。

      [責任編輯:張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狼群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小泽玛利亚番号|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北条麻妃一本到高清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96在线|日韩| 国产自在线观看| 一本到视频在线| 日本成熟电影不卡www|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特级aa**毛片免费观看|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你懂的| 国产精选之刘婷野战| sss欧美华人整片在线观看| 新婚夜的娇吟声|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 天天看天天摸色天天综合网| 丰满饥渴老女人hd| 日韩美女性生活视频|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男人把女人c爽的免费视频| 啦啦啦手机在线中文观看| 音影先锋在线资源|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岳双腿间已经湿成一片视频| 久久久久久福利|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激情成人综合网| 免费观看的毛片| 美女扒开胸罩摸双乳动图|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