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農業大學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務鄉村振興紀實

      2019-05-31 11:1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中國農業大學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務鄉村振興紀實

        初夏溫熱的風吹過,河北曲周縣麥浪翻滾,豐收在望。

        難以想象,如今生機盎然的田野,曾是一片白茫茫的鹽堿灘。

        46年,中國農業大學科研群體扎根這里,揮灑汗水和熱血,有的甚至長眠在此;

        46年,學校和地方、農民和師生,緊密結合在一起,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國農大人的血脈。

        4月19日,河北曲周縣德眾科技小院的學生在葡萄種植園采集實驗數據。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扎根奉獻:“改不好這塊地,我們就不走了”

        在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和位于北京的農大校園中,兩塊刻著“改土治堿,造福曲周”的石碑隔空相望。

        曲周,地處河北省南部黑龍港流域低洼地帶,歷史上是有名的“老堿窩”,曾有28萬畝鹽堿地,占全縣耕地近40%。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是歷史上曲周的真實寫照。早在明朝崇禎年間,曲周縣志上就有“曲邑北鄉一帶,鹽堿浮鹵,幾成廢壤”的記載。

        1973年,原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們,接到層層轉達的周恩來總理關于改良鹽堿土的指示。

        “當時北京農大副校長給我打電話,說想讓我去曲周看看,先摸下情況,再設一個治堿點。”

        在回憶錄里,兩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這樣描述初到曲周縣的景象:麥田里片片白花花鹽霜,像天上浮云,時淡時濃,飄忽不定。渠邊路旁,田埂溝旁,到處都被涂抹上了鹽霜的白色,地里很少有農民勞作。

        上圖為位于北京中國農業大學校園中的“改土治堿 造福曲周”石碑(資料照片);下圖為5月8日拍攝的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的“改土治堿 造福曲周”石碑(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新華社發

        這里沒有麥浪,只有滿目的蒼涼。

        “沒想到離北京這么近的地方,鹽堿這么厲害,百姓這么苦。我們是學土壤的,是給土地治病的,我們有責任把這塊土地治理好,讓老百姓生活好起來。”

        就這樣,1973年9月初的一天,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達如、雷浣群、黃仁安、陶益壽幾位老師赤腳蹚著水進了鹽堿最重的張莊村。

        在這里,住的是“三漏房”——幾間土房漏風、漏土、漏雨;吃的是“三合面”——高粱面、紅薯干、茅草根摻在一起;喝的是“苦咸水”——村里的水又苦又咸,初來的人都免不了拉肚子。

        “你們到底能待多久?”當時的張莊村黨支部書記趙文心里打鼓。此前來過不少治堿工作組,大多都是不了了之。

        “改不好這塊地,我們就不走。”農大團隊回答干脆。

        這是張莊實驗室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月光灑進破漏的屋頂,他們開始了治理鹽堿的戰斗:

        查文獻、找病根。他們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四處尋訪地方干部群眾,對張莊鹽堿地的土壤和水質做化驗,終于摸清了當地地下水鹽運動規律:這里屬于半干旱季風氣候,春旱夏澇,雨澇使地下水位上升,鹽隨水返到地面;春旱又讓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發,讓鹽分留在地表。常年如此循環,使得鹽堿地危害難以根除。

        開藥方、做試驗。他們多次論證、研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采取“井溝結合,農林水并舉”,通過灌排渠系規劃、井灌規劃、林帶道路配置、坑塘和溝渠蓄水、平地和深翻、機械化施工等,開展綜合治理。

        夏天頂著驕陽和農民一起挖溝,身上曬起了泡;冬天不顧嚴寒跳進冰冷的河水打壩;和老百姓一起推獨輪車,穿行阡陌之間;喝著咸水吃薯干,拉肚子脫了形……

        扎根這里,改土治堿。在張莊村南400畝以荒堿為主的重鹽堿地試驗區上,農大科研組判斷:咸水是可以利用的,改造也是有可能的。

        改造效果確實明顯。經過幾年的治理,試驗區防澇能力提高了4倍,中度和重度鹽堿地由67%降到7%。

        一年夏天,連日大雨,降雨量達到280多毫米。其它地上的莊稼早已趴下,而試驗區的玉米仍直挺挺站立田間。“真沒見過鹽堿地里能長出這么好的莊稼!”附近的農民心服口服。

        昔日的“鹽堿灘”漸漸變成“米糧川”。1972年,張莊村糧食畝產量只有79公斤,而到了1979年,這里的糧食產量超過300公斤,從此結束了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

        張莊改土治堿的成功為黃淮海平原的鹽堿地治理帶來了希望。此后,旱澇堿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動了我國涉及3.8億人口、4.7億畝耕地的低產田治理。

        進入21世紀,解決了溫飽的曲周人民,又面臨水資源緊張、農業生產資源環境代價大等難題。

        扎根這里,持續攻關。農大師生依靠科技在當地進行綜合開發,提高土地生產力和水土資源持續利用,努力推廣高產高效技術,發展多種作物:

        2006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帶領師生來到曲周,決心探索一套“作物高產、資源高效、環境友好”的集成技術;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鄉村建起科技小院;

        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在曲周建立;

        ……

        5月29日,在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學生在辛德惠院士的墓碑前祭掃。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如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中國農大師生們踏上為農服務新征程。

        “農作物根深才能葉茂,我們農業工作者就像農作物一樣,必須兩腳扎在農業生產一線的泥土里,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科技小院創始人之一李曉林說。

        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王怡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性欧美vr高清极品|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适合男士深夜看的小说软件 | 伊人五月天婷婷|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一级毛片在播放免费|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欧美校园春色|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1老师国产黑色丝袜在线| 忘忧草www日本|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调教扩张尿孔折磨失禁|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a在线观看欧美在线观看| 扫出来是很污的二维码2021| 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毛片一级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91网站网址最新| 天天爽天天碰狠狠添|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真实的国产乱xxxx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青青青久97在线观看香蕉| 国产真实女人一级毛片| 91福利视频导航|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本三级特黄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aV| 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