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校長來自加拿大 不在乎“大學排行榜”
英國劍橋大學做了一項決定,依常理判斷似乎頗具爭議,即把這所高等學府的最高職位交給斯蒂芬·圖普,中文名杜思齊,讓這名加拿大人成為建校800多年來第一名非英國籍校長。
作出這項決定正逢英國鬧騰脫離歐洲聯盟,所謂“脫歐”,民族主義情緒激蕩,因而觸發不小反響,少數英國議員認定“不恰當”。只是,劍橋師生不介意,歡迎在劍橋拿到博士學位的杜思齊。
在英國,重要機構由外國人執掌不是新鮮事。現任英國中央銀行行長和大英博物館館長是非英籍人士。杜思齊自述:十分光榮、使命感強。
采訪杜思齊時,劍橋正與不少英國高校一樣,因為員工退休金爭議遭遇教職人員罷工。接受采訪前一天,杜思齊忙著敦促相關方以談判方式化解糾紛。
他曾是國際法律師,思路清晰,應答自如,對問題幾乎不假思索: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應該允許學生們盡可能廣地與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人交往,接觸不同的世界觀和想法將迫使學生們進一步思考。”
——“劍橋與牛津有什么不同?”
“人類知識中最重要的發現很大比例出自劍橋,源于對提問的開放精神和對宏大圖景和思想的探索精神。”
——“什么是好大學?”
“一所優秀的大學應該從根本上致力于拓展人類知識的疆域,幫助世界從科學、技術、人性、精神等角度理解自身。”
劍橋無圍墻。這里先后走出牛頓、達爾文、霍金,作為“拓荒者”致力于拓展人類知識疆域。這里是眾多科學突破發生地,如原子分裂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結構解析。
劍橋不在乎“大學排行榜”、不愿置身評級機構搭建的圍墻內。向劍橋大學前副校長伊恩·懷特討教怎么看全球大學排名,他半開玩笑作答:“劍橋大學不承認任何大學排行榜單,除非劍橋排在第一。”
向杜思齊提出同一問題,所獲答復是:他對以“單一指標”衡量學校整體水平持懷疑態度,雖然大學排行榜能呈現一所學校的發展軌跡,但不應牽扯太多精力,因為“排名機構只有推出不穩定的榜單才能吸引眼球”。
16世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大門上方,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塑像手中權杖由學生換成一條椅子腿,保留至今,成為劍橋挑戰、寬容、尊重自由的象征。
杜思齊顯然不會撤下那條椅子腿。他先前在另一所大學任校長,學生給他起外號“獅子”。問如何看這件事,他笑談,讀過一篇心理學文章,把外號認定為“人與人之間關聯的佐證”,他為能與學生們關聯而榮幸。
我問他幾年后任滿、離開劍橋時,希望得到什么外號?
杜思齊說,不管是什么,只希望外號友善一些。(桂濤)(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