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對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簡稱“兩區”)進行了總體部署。為什么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兩區”?“兩區”的建立對農業生產將發揮哪些作用?國家又會有哪些支持政策來促進“兩區”發展?日前,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兩區建設要藏糧于地
盡管近幾年的中央有關文件中提到過“兩區”概念,但很多人還不太清楚什么是“兩區”?韓長賦解釋說,“兩區”是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包括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五類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的概念是2010年浙江省最先提出并實施的,目的是在浙江這樣的糧食主銷省,要劃定800萬畝耕地,以保障一定的糧食自給率。從浙江的實踐看,是可靠可行的。國家層面也有一個探索思考的過程。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塊地頭”。經過探索,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此次國務院發布《意見》,明確推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兩區”。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但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生產用水用地矛盾不斷凸顯,直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以耕地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在水土資源環境條件較好、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優勢產區,劃定并建立“兩區”,構筑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防線,是落實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需要。
韓長賦說,總體看,在歷經多年種植結構調整后,農作物種植區域布局基本穩定,建立“兩區”本質上是把種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優勢區域相對固定下來,以生產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為功能,實施差別化、定向化扶持政策,進一步優化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力爭5年基本完成“兩區”建設
“兩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韓長賦說,《意見》對建立“兩區”作出了系統部署,從劃定、建設、監管都明確了思路、路徑、措施,核心就是“劃、建、管”。
“兩區”的劃定是第一項工作。按照《意見》確定的劃定標準和程序,在3年內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扣除復種、重疊面積,“兩區”耕地面積10.4億畝,占現有耕地面積20.3億畝的51.2%,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5.46億畝的67.3%。確保將優質耕地穩定地用于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
針對劃定的區域,在建設方面,要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新型主體培育,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推廣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兩區”綜合生產能力。
建好之后,管護是關鍵。韓長賦說,將嚴格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管控“兩區”用途。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到“兩區”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形成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種植結構全國“一張圖”,實施精準化、動態化管理。
按照規劃,通過努力,爭取用3年時間完成劃定工作,“兩區”內的糧食作物和重要農產品種植全部實現信息化、精準化管理;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建設工作,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兩區”,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更加穩固,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自給水平保持穩定,農業產業安全掌控能力全面增強。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具體來說,什么樣的耕地將被劃為“兩區”?《意見》明確了科學合理劃定“兩區”的標準,即:水土資源條件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連片;具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種植傳統,近三年播種面積基本穩定。韓長賦說,這些標準就是要確保劃入“兩區”的耕地是高產優質耕地,能夠長期穩定用于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
“兩區”劃定后,國家又有哪些政策來促進“兩區”建設和發展?韓長賦表示,要通過加大對“兩區”的政策支持,增加基礎建設投入,完善財政政策,創新金融支持政策,形成有力度、有約束的政策體系,激勵和引導地方政府和農戶重農抓糧不吃虧、得實惠,確保“兩區”持續穩定發展。
具體來說,在完善財政支持政策上,要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兩區”所屬縣(市、區)的人均財力保障水平,推進“兩區”范圍內各類資金整合統籌使用,率先在“兩區”范圍內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在創新金融支持政策上,要在符合條件的范圍內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加大信貸支持,優先在“兩區”范圍內探索農產品價格和收入保險試點,推動“兩區”農業生產災害保險全覆蓋。
據介紹,“兩區”劃定后,“兩區”耕地嚴格按照永久基本農田管理,嚴控對“兩區”的占用。有關部門將強化監督考核,將考核結果與相關政策支持掛鉤,通過政策激勵,引導農民種植目標作物。同時,加強監測督察,保障“兩區”用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建立“兩區”監測管理體系,實現精準化管理。地方各級政府也將逐級簽訂管護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鄉鎮人民政府與“兩區”地塊的經營主體簽訂農業基礎設施管護責任書,指導經營主體加強設施管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