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同時裝備“海鷂”和“海鷹”艦載機。
印度媒體經常把中國和印度放到一起對比。所謂“龍象之爭”就是印度媒體炒出來的。而一些憋著心思讓印度抗衡中國的西方國家,也往往眾人抬轎,哄著印度和中國較勁。然而令他們不爽的是,無論是比經濟還是比收入;比科技還是比軍事,都難以找到印度超越中國的興奮點,反而等于是給中國做了義務宣傳。
不過印度科欽船廠新近下水的“維克蘭特”號航母,讓印度找到了新的突破點。誰說印度處處不如中國,航母就是印度少有能超過中國的地方。原印度海軍參謀長梅赫塔上將公開發表文章:維克蘭特號航母會讓中國失魂落魄。梅赫塔上將在文章中表示,印度航母使用航母的經驗和能力要領先中國很多年。
文章認為,航母是一種用來投射武力的巨大工具,它使印度擁有領先于中國的巨大優勢,中國在航母經驗方面仍然遠遠落后于印度。中國正在建造自己的第一艘國產航母,他們的海軍眼下一艘國產航母也沒有。
中國人講究話不要說的太滿。“不吹牛會死啊”雖是網絡語言,但也頗得中庸之道。印度航母怎么發展是印度的事,但為什么總要攀扯上中國呢?更何況,印度航母發展只是看起來“很美”而已。
早在1961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尊嚴”級輕型航母的“大力神”號就已經進入印度海軍服役,并被更名為“維克蘭特”號。印度也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裝備航母的國家。以中國“遼寧”艦2012年入役開始算,印度領先中國51年。但是印度購買第一艘航母,就是徹底被大英帝國忽悠了。其裝備的“海鷹”艦載戰斗轟炸機,采用的是離心式噴氣發動機設計,早就走進了技術死胡同。因此在維克蘭特加入印度海軍之前,英國早已經全部淘汰了該型戰機。
印度購買這艘航母可以說下了血本。盡管印度當時沒有公布購買的金額,但根據當時巴西向英國花3600萬美元購買二手航母及改裝的價格來計算,印度的這第一艘新航母價格至少要花費4000萬美元。按照上世紀50-60年代的平均金價為每克1.13美元來計算,也就是35噸黃金。但實際戰略價值有限,性價比低。在前兩次印巴戰爭中,印度的“維克蘭特”號航母要么因為技術原因缺陣,要么作戰半徑根本達不到要求。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表面上“維克蘭特”號航母封鎖了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的吉達港,但“維克蘭特”號實際任務是封鎖巴基斯坦的海上交通線,但由于動力設備再次出現問題,只能前往東巴基斯坦。而且印度海軍由于嚴重缺乏護航艦艇,根本不敢將“維克蘭特”號派往東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最終肢解,并不是某些學者認為“維克蘭特”號發揮了巨大作用,而是印軍地面進攻和東西巴基斯坦作戰海區被嚴重分割的結果。
印度首艘航母的價值,被嚴重高估。印度所謂的航母以及艦載機使用經驗,其實乏善可陳。“維克蘭特”號的出勤率、航母艦載機的出動率,不要說達到美英國家水平,就連印度海軍的需求都達不到。而到了1989年,印度又將“維克蘭特”號進行改裝,裝備了最新的短距/垂直起降艦載機“海鷂”。當時印度總共購買了30架“海鷂”戰機,除了裝備“維克蘭特”號,還裝備了印度從英國購買的另一艘航母“維拉特”號上。
從艦載機的水平上看,當時的“海鷂”是很高的。即便是英國海軍,也只是在1981年開始裝備該型戰機。而印度海軍航母有了新艦載機,水平又如何呢?首先印度原有的可憐的蒸汽彈射飛行經驗基本上不適用了,90年代以后印度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要到英國才能完成。其次是飛行安全極差。印度購買的海鷂總共才有30架,到了2009年有18架墜毀,平均每年都要摔1架飛機,損失率高達60%。而英國海軍海鷂戰機在馬島海戰中總共的損失率才有2.3%。不知道印度引以為傲的航母使用經驗到底是什么,難道就是告訴世界,海鷂是一款不適合航母使用的艦載機?從“維克蘭特”號到“維拉特”號,只能證明印度購買了航空母艦,但還遠沒有達到用好航空母艦的程度。印度航母艦載機從落后于時代的“海鷹”,到損失率極高的“海鷂”,只能說明印度航母實質上作戰能力極為低下,根本不掌握現代航母的使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