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城郊鄉的大劉營村,因當地污染嚴重,懷孕的村民只能離村待產。媒體曝光之后,當地已經責令涉事企業停產整治,并且問責環保部門領導。
如果不是環境污染到無法容忍的地步,身懷六甲的人不會愿意折騰到外村。村民以這種方式遠離環境污染,映射出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要求底線,更映射出惡意排污的現實和環保執法的缺位。
很多污染難以防治,不是因為污染企業所在地方隱蔽、違法排放悄悄進行而難以被發現。若有心治污,接受群眾舉報,傾聽百姓心聲,加強督促檢查,都能及時加以整治。問題的關鍵在于,污染企業往往關系GDP,關系地方財政,甚至關系一些部門和個人的私利。這就導致一些地方和環保執法部門“間歇性失明”:面對污染排放裝聾作啞、視若無睹,一旦有媒體曝光,便迅速加以整治;一旦風聲過去,便又迅速復燃。
現在,到了徹底思考先污染后發展、邊污染邊發展的模式的時候了。我們不能吃子孫飯、砸子孫碗,不能把我們的家園污染了,讓子孫無所棲居。讓我們的后代成長在美好的環境中,這是我們對子孫后代的責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