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解放軍2027“攻臺”怎么辦?賴清德設錯了“考題”
2025-07-18 09:39: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賴清德視察軍演。(圖片取自網絡)
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上任以來一再拉高“抗中保臺”調子,屢次強硬叫囂要以“備戰”之手段達到“避戰”之目標。今年“漢光41號”演習中,賴清德為臺軍設置了這樣一道“考題”:如果解放軍2027年“攻臺”,該怎么辦?
“2027”是一個多次被西方官員或學者提到的、中國大陸以非和平方式實施統一的預估時間點。賴清德將其引入到“漢光41號”,顯然意在提升該話題的刺激度。他試圖借“重咸重辣”、極具挑釁性的題目,在國際輿論場一刷存在感。然而,“花架子”演不了“實力派”,隨著軍演的啟動、推進,“臺獨”武裝的漏洞、硬傷與必敗結局,充分展現在公眾面前。

臺軍戰車撞擊民用車輛。(圖片取自網絡)
怎么來解賴清德提出的“2027”這道題?臺軍首先給出的策略是“拖時間”。今年演習時間從以往的5天4夜延長到10天9夜,天數增加一倍。一方面,這是臺軍有意演給“美國主子”看,強調今年演習更扎實、更賣力、更貼近實戰;另一方面也可看出“2027”的考題難度大,“解題時間”自然要延長。畢竟,在賴當局看來,實際沖突中拖得越久,越有利于爭取外部勢力的介入。
按照臺方專家的說法,演習時長的調整顯示臺灣防務戰略思維從“立即備戰”轉型為“持續應戰”。過去,臺軍強調“第一戰線嚇阻”“決戰境外”,其潛臺詞是認為解放軍不具海空優勢,難以登陸臺島;如今,臺軍將戰場后撤,強調在解放軍登陸后的長期支撐,意味著臺軍已經認識到,臺灣海峽擋不住大陸兵鋒,臺灣海空防御形同虛設,只能靠地面部隊打消耗戰。
其次是“拉人頭”,主要分為兩個層次,即后備軍人與普通民眾。“漢光41號”被大書特書的一點就是首次動員了2.2萬名后備軍人。這一數字比去年增加50%,被臺媒稱為“史上最大規模”。而在2023年以前,后備軍人動員數量只有以連級、營級為主的數百或幾千人。
后備軍人主要由退役者構成,大規模動員退役軍人的潛臺詞更加明顯,意味著現役部隊無法滿足作戰需求,或者臺軍無法預測實際作戰中現役部隊有多大的存活幾率,必須靠后備力量頂上去。
問題是,臺灣后備軍人頂得住嗎?按照美國智庫的分析,臺灣后備部隊目前的狀態是“亟需改革與整備”“遠遠不足以維持在復雜戰場上所需的技能”。此外,后備部隊的武器及裝備,也長期被外界認為品質與備戰狀態存疑。
與此同理,在折騰后備軍人的同時,“漢光41號”對普通民眾的動員力度也是空前的。動員群眾的演習被冠以“城鎮韌性”的名頭。賴清德宣稱,這是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自我防衛決心”。然而,實際執行下來,只見超市演練如何疏散民眾。“超市疏散”與“展現防衛決心”之間,存在著比“賣家秀”與“買家秀”更大的鴻溝,虛張聲勢之態,畢露自欺欺人之質。

超市內民眾參與演練。(圖片取自網絡)
賴當局意圖將后備軍人與普通民眾拉入戰局,這在戰爭理論上并非創見,但要達成這一目標最關鍵的因素恰恰被其忽略,亦即“民心所向”。在賴清德上任一周年之際,臺灣《聯合報》民調顯示,對其不滿意者超過半數,為53%,創歷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周年民調不滿意度的最高紀錄。調查顯示,有43%的臺灣民眾認為臺灣在賴執政后變得更加危險,有52%的人認為臺灣社會變得更分裂。
今年3月,臺灣《遠見》雜志民調顯示,若兩岸開戰,51.3%的民眾不愿意讓自己或家人上戰場。今年4月,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紐約時報》發文表示,臺灣民眾對美國的承諾產生越來越多的懷疑。她提到,3月初,一個深受臺灣大學生歡迎的在線平臺進行了一項非正式民調,詢問受訪者是否愿意在面對攻擊時保衛臺灣,結果多數人選擇了投降。這些大學生正是構成臺軍現役以及后備部隊的主體。
不要戰爭沖突,這是臺灣社會毫無疑問的主流民意。民心所向,決定了賴當局想靠“拖時間”與“拉人頭”來推動“臺獨”的策略必將失敗。
事實上,賴當局越是加碼炒作臺海危機,其各項民調數據就越發難看,反對戰爭沖突的聲音就越發響亮。從宣傳效果上看,號稱“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漢光41號”,更像是一場全臺范圍內的“反戰動員”,讓反戰、反“獨”、反綠的力量不斷集結、凝聚。

臺軍展示“海馬斯”火箭系統。(圖片取自網絡)
關于2027,賴當局最大的謬誤在于,設錯了“考題”,弄反了方向,費盡心機搞對抗、謀“獨立”,注定死路一條。臺灣同胞關心的是如何結束兩岸兵兇戰危之勢,如何實現和平與發展,以及如何過上好日子。和平才是臺灣民眾心中唯一的正確答案。
“臺獨”是絕路,統一擋不住。無論民進黨當局搞多少“演練”,都改變不了“臺獨”必然失敗的下場,更阻擋不了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文/關其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