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買年貨做美食貼春聯 兩岸四地年味都這么的濃

      2015年02月17日 10:17:00來源:新華網

        中國文化里,百節年為首。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從大陸到臺灣、從香港到澳門,各地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濃。

        買年貨、貼春聯、放爆竹、返鄉團圓……為了這個延續數千年的共同節日,兩岸四地同胞正一起忙碌,一起歡笑,一起奔向團圓的幸福日子。

        舌尖上的春節

        春節,很多時候,是一種舌尖上的味道或記憶。談到春節,自然會談到特定的節日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

        這兩天,閩南“老范志”大厝里熱鬧起來。記者跟著民間美食達人陳建國來到福建泉州的這間老宅子,看看他家如何準備過年。

        “鮮蠔仔、三層肉、豆腐干、卷心菜、荷蘭豆、蘿卜絲、酥海苔、花生米、甜辣醬、菜花、香菜、大蒜、米粉,再加上潤餅皮,一樣都不能少。”指點著桌上一摞摞菜品,陳建國喜笑顏開。

        一大早,老母親陳水寶便去市場買了各類菜肉和餅皮,叫來隔壁的堂嫂幫忙,給家人做起了泉州特色的潤餅菜。

        在閩南話中,潤餅又稱為“嫩餅”。逢年過節,許多閩南家庭都會團聚一堂,用熟面皮把各種精心準備的菜肴、餡料和醬末包起來吃,叫作“吃嫩餅”。

        陳建國一邊幫母親備菜料,一邊向記者介紹其中的“道道”:“嫩餅”包著各種新鮮蔬菜和肉類,寓意春天萬物復蘇、蔬果鮮嫩;眾人參與,拿薄薄的餅皮包菜吃,象征家庭團圓美滿,來年豐收喜慶。

        當陳建國和母親在準備“嫩餅”的時候,遠在澳門的陳力志夫婦正在老城區的義字街年貨市場尋找一種特別的食品:千層糕。

        “這是印尼華人的傳統食品,預示著新的一年‘節節高’。沒想到在澳門居然也買得到。”陳力志說。而他太太作為地道陜西人,春節一定會包上一頓餃子。面粉、茴香和瘦豬肉是必不可少的原料。

        作為移民城市,澳門的華人社會南北雜聚、結構復雜、文化多元。

        陳力志一家正是這個“別樣”城市的“普通”縮影:陳先生是印尼華僑,不過已在澳門生活40多年。他娶了一位陜西籍太太,女兒6歲,可以聽5種語言。

        “我女兒和我婆婆特別喜歡吃我包的餃子。”陳太太說。和在娘家不同的是,陳太太的餃子在她澳門的家里“變成了一道菜而不再是主食”。

        她告訴記者,他們家的除夕年夜飯通常是這樣的:“我包上一盤餃子,陳生(陳力志)燒上幾個拿手好菜,比如咖喱椰汁雞、檸檬汁澆炸魚、空心菜炒蝦醬,東南亞沙拉‘加多加多’等等。不過女兒最愛吃的還是千層糕。”

        過年吃團年飯(年夜飯),是華人社會不變的傳統,但如今已不單單是家族的團年飯,更注入年終犒賞員工或商戶聯誼等新內涵。

        在香港,記者獲邀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大家庭的團年飯。施子清夫婦攜四子的四個家庭,請來了自己公司的所有員工一起參加。

        施子清二子、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告訴記者,他們特意在大年三十前請公司每一位員工吃一頓團年飯,為的是犒勞這一年來每一個伙計的辛勞。“員工是一間公司的基石,要像家人一樣愛護和關心每一個員工”。

        像燒豬肉、蒸魚和臘味飯等,都是香港人喜愛的團年飯菜式。燒豬肉的傳統,在香港十分悠久。每逢佳節,甚至一些店鋪的開幕,人們都會一起拜燒豬。

        當晚的臘味飯也是香軟可口。臘味飯主要由糯米做成,加上蝦米、臘腸、臘肉甚至冬菇、瑤柱等,豐儉由人,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粒粒”。

        習俗里的春節

        春節前夕,走在澳門義字街年貨市場上,從街口望去,燈籠、春聯、糖果、祭品紅成一片。澳門華人的“春節大采購”正如火如荼。

        陳力志夫婦首先購置的是春聯、福字、窗花、香燭。他說,這是中國人過新年的基本元素,“華人世界天下大同,哪里都一樣”。提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回到家里,貼上春聯、換上新衣,這個幸福的小家庭立刻充滿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

        在港澳地區,過年講究發“利是”,以示吉利。“利是”就是紅包,春節期間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都要給“利是”。

        施子清大家庭團年飯現場特別設置抽大獎環節。記者發現,每一個員工都能拿到一個豐厚的大紅包。施榮懷說,抽獎只是為了讓大家高興,公司當然不會讓抽不到獎的員工失望!

        最暖人心的是,施子清老人家準備了十幾幅書法作品送給在場的“幸運兒”,“至愛至孝”“家和萬事興”“福如東海”等都是他對大家新年的祝福。施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一大早就起來寫大字,算是他給大家的新年禮物。

        寫春聯,也是生活在臺北的客家老人鐘克臣的愛好。

        記者來到他家時,他正潑墨揮毫。這位65歲的老人說,每年春節前,他都要寫好120多副春聯,以備回鄉時送給鄉親父老。“階前春色濃如許,戶外風光翠欲流”,不到兩分鐘,他就寫完一副。

        “臺灣的春聯文化最早是從大陸傳來,早期的‘春聯’就是在門前貼兩張紅紙,后來文人墨客多了,才開始在紅紙上吟詩作對。”鐘克臣說,“從前我隨便寫什么村里人都喜歡。現在有學問的人多了,常常要跟我‘點唱’咧。”

        和大陸許多離鄉的打工者一樣,鐘克臣十幾歲時便離開家鄉,來到臺北打拼,“出來四五十年了,但每年春節都必須要回鄉祭祖,從來沒有例外過”。

        按照客家人的習俗,除夕之前要先拜土地公,再用三牲(一般是豬、雞、魚)祭拜祖先,年初一一大早還要再去拜土地公。

        “農業社會嘛,要靠土地維生,土地公自然要多拜拜。”鐘克臣解釋說,“但我們祭祖的時候心中主要是感恩前輩,也沒什么特別的祈求,只要子孫平平安安就OK了。”

        團圓始終是春節習俗的核心。對于離家在外的人來說,回家,就是給家人最好的過年禮物。

        “老范志”大厝里住著幾十戶后人。每到過年,大厝就很熱鬧,許多出門在外的年輕人都會回家來跟老人吃年夜飯、拜年問好,正好吻合古厝屋頂上閩南燕尾脊的“歸來”之意。

        陳建國帶著記者走訪,每到一處,人們最常問候的就是:“你家后生們回來了沒有?”近在港臺,遠到東南亞、美國,這個大家族的子孫們已經走遍了世界各地。

        “現在年輕人生活跟以前不一樣,過年習俗簡單了很多,但喜慶還是一樣喜慶。”年近八十的陳水寶說,如今閩南大部分家庭還保持著過年“敬天公”的習俗,不過有的簡單有的復雜,時間也從臘月廿九、三十到初九不等。

        在勞動力輸出大省安徽,60歲的苑榮華和老伴孫榮珍算是比較早的一代農民工“候鳥”。他們飛向城市覓食,一到春節,他們會“飛回”家鄉,將一年的收獲帶給親人,享受寶貴的家庭團圓。

        如今,這樣的“候鳥”生活開始在他們的兒女身上延續:小兒子在阜陽市從事銷售工作,成為在公司上班的“白領”;大女兒遠去深圳打工并成家定居;二女兒則在安徽省蕪湖市打工定居。

        今年春節,兒子和媳婦帶著孫子將陪伴老人一起過節,兩個女兒則不能回家。“年初三,我們倆還有大兒子一家三口打算坐火車去深圳看看大女兒。”談起春節的這次出行計劃,苑榮華笑得很開心。

        苑榮華和老伴早早地開始準備要帶給女兒的年貨,想要把家鄉的春節和年味帶去遙遠的深圳,讓女兒用另一種方式“回家”。

        記憶和愿景中的春節

        大年初一之后走親訪友,在臺灣叫“走春”,那意味著挨家挨戶的流水席,各家各戶都要忙里忙外地準備好一餐又一餐。盡管嘴上說很辛苦,但鐘克臣和妻子陳惠芬卻很懷念那時候的年味兒。

        “過去我們都是擺三大桌,特別熱鬧。現在一桌都坐不滿了。”陳惠芬說,現在有些長輩過世了,有些親戚離開臺灣了,還有一些年輕人趁春節假期外出游玩,回鄉過節的人也越來越少。

        說到春節紅包,鐘克臣思緒回到了小時候。“那時家里還是家族制的大家庭。家族有一位負責管錢的人,一般是祖父、長子之類,就像電視劇《大宅門》里,他會按人頭給每個人派紅包,大大小小都要給”。

        “雖然和過去相比,年味兒淡了點,但春節還是一年中最看重的日子。”鐘克臣說。

        對生于外鄉、身處澳門的“新移民”陳力志來說,盡管已經習慣以澳門人的方式過春節,但他記憶中仍有很多特別的春節往事。

        上世紀50年代,陳力志生于印尼雅加達,是這個華僑家族在印尼出生的第三代人。“那個時代我的父母非常向往祖國,每到春節父親都想方設法弄一些家鄉的菜品。”陳力志清楚地記得,1964年父親去了一趟北京,帶回一條金華火腿。

        “我們把那條火腿一直留到春節才舍得吃,吃得特別仔細,生怕浪費一點。第一年春節沒吃完,留到第二年春節又吃了一次。”他說。

        1966年,陳力志隨父母從印尼輾轉新加坡、香港、深圳、廣州,并最終來到澳門定居。“此后,我們家開始按照澳門人的方式過春節。說來感慨,我們畢竟是印尼華僑,因此我們又帶回了印尼華僑的過節風俗。”陳力志說。

        談及新年愿望,苑榮華一家人的答案都特別簡單。孫榮珍說自己“沒啥想法,大人小孩平平安安就好”;大兒子苑亞洲則靦腆地說,“想著生意能越來越好,早點在城里買套房子”。

        “當然是希望一年比一年好!”作為一家之主的苑榮華笑著回答,眼睛瞇成一條縫。爆竹聲已經時不時回蕩在這個異鄉的城市中,苑榮華決定到除夕才休息,“街上現在人多,還有人得吃早點啊”。

        在阜陽這個人口過千萬的交通樞紐城市里,每天有幾百人會從苑榮華夫妻的手中接過熱乎乎的油條,再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生活。而中國有兩億多農民工,和這對夫妻一樣,選擇為了下一代的美好生活遠離家鄉。

        在這個春節,他們決定用返鄉紓解一年來的鄉愁,而他們的兒女在異鄉也開始明白什么是鄉愁。(參與采寫記者:章利新、劉暢、曹典、李寒芳、黃鵬飛、許雪毅、朱青、王欣)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系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我和室友香蕉第二部分| 健身私教弄了我好几次啊| 麻豆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欧美zoozzooz性欧美| 伊人一伊人色综合网| 适合男士深夜看的小说软件| 国产资源在线免费观看| 一进一出动态图| 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做床爱无遮挡免费视频| 2021年北京马三1死2重伤| 强制邻居侵犯456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男小| 请与我同眠未删减未遮挡小说|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hdjapanhdsexxx| 成年人一级毛片|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欧美叉叉叉BBB网站|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18隐私羞羞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ts人妖免费视频| 你懂的视频网站|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一级毛片| 色av.com| 国产人与禽zoz0性伦| 国产主播在线看|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a大片大片网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