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臺灣網(wǎng)廈門2月2日消息 (記者 杜蘇閩 通訊員 黃忠族 朱宏達) 2014年,以對臺小額貿易方式從泉州口岸進口臺灣水產品量居大陸各口岸首位,達3.53萬噸、2650.90萬美元,分別增長242.72%、207.64%,超過60%以上的臺灣水產品從泉州口岸“登陸”中轉大陸市場。其中2014年進口量是首批進口臺灣水產品的2007年105噸的336倍,現(xiàn)每月約20航次經金門從泉州石井口岸登陸已呈常態(tài)化。
從進口臺灣水產品來看,凍魷魚達280批、1094.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2倍、15.9倍;凍秋刀魚310批995.4萬美元,分別增長2.16倍、1.83倍;冰鮮午仔魚266批、468.2萬美元,分別增長1.01倍、6.96%。其中海捕水產品秋刀魚、魷魚等屬于經濟魚類,價格低廉而且營養(yǎng)豐富,而午仔魚系咸水養(yǎng)殖魚,以肉質鮮美著稱,在臺灣享有“一午二紅沙三白鯧”的美譽,均在大陸市場成搶手貨。
泉州與臺灣隔海相望,泉州石井港與臺灣金門島相距僅6.5海里,與金門的航運時間也不過1.5個小時,而且采用對臺小額貿易方式貨物可隨時拼裝,機動靈活,船舶靠泊不受潮水限制,運輸更為便捷,具有時間短、運輸成本低等特點。其中龍頭企業(yè)閩臺農產品貿易公司更配套有1.8萬噸存儲冷庫,而石井港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進口冰鮮水產品指定口岸,更為臺灣水產品“登陸”打下良好基礎。
為此,泉州檢驗檢疫局先行先試,專門制定臺灣水產品檢驗監(jiān)管“特色工作機制”,實施“風險分析+企業(yè)自檢+重點抽檢+快速施檢”檢驗檢疫監(jiān)管模式,在安全風險可控基礎上實行快核快放、即查即放、先驗先放等通關便利措施,確保臺灣水產品“當日發(fā)運、當日到貨、次早上市”,使泉州成為臺灣水產品中轉大陸市場的“黃金通道”。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