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失業潮中的就業博覽會,圖為求職民眾排隊等待登記申請職位。
中新網11月6日電 據臺灣媒體報道,根據臺灣經濟統計部門2012年9月失業率數據統計,9月份的失業率為4.32%,其中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13.57%,人數約28萬人。2000年的青年失業率7.36%,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失業率的差距,這10年間由2.3倍攀升至2.9倍,顯示青年失業遠比整體失業來得嚴重。
鏡頭一轉到大立光電廠房外,大立光電因應第4季產量提升,盡管現今大環境不景氣時,大立光電仍舊豪氣釋出1000名職位,招募生產聯機操作員。但等到招募的紅布條都褪色了。“仍舊補不齊作業員!贝罅⒐怆娙耸抡f。
這是怎么回事?臺灣不斷攀高的失業率,但同時也有廠商尋找員工,民間缺工率高達16%到20%不等。
臺灣社會為何出現失業、卻又缺工的怪現象?
根據教育部門統計,1994年高職畢業生占當年畢業生的68%,一共有52萬人,到了2011年高職畢業生只剩48%,只剩下37萬人,人數減少15萬人。這些逐年減少的高職生到哪里去了?絕大多數的,全都往大學、科技大學繼續求學路。
1960年代,臺灣依賴著龐大勞動力優勢,出口制造業是當時臺灣社會的產業結構,那時臺灣不僅成為世界的工廠,也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跡。當時的,閩南語歌反映社會現象,一首“孝女的愿望”道盡勞工心酸。
當時中學畢業,就外出工作賺錢,到工廠生產在線工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之下,龐大的勞力帶動臺灣經濟起飛,于是就在紡織業的齒輪轉著、汽車廠里的生產線不停向前奔馳時,創造了臺灣驚人的7600美元外匯存底。
而今,臺灣失去了龐大勞動力,當局為吸引臺商鮭魚回流投資,就在今年2012年的10月11日拍板定案,決議放寬臺商雇用外勞比例,將雇用外勞的比例從35%提高至40%,以填補大量缺少的勞動力缺口,降低制造業生產成本。希冀能在這樣的政策下,讓出走的臺商能回流臺灣,再到臺灣設廠投資,帶動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