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長蔣定之:海南要做到產業“獨步天下”
曾任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的蔣定之,今年2月13日全票當選海南省省長,這讓一直為發展建設資金融資所掣肘的海南省滿懷期待。蔣定之在履新演講時“心存敬畏”地表示:這是海南人民給了他一張“準考證”。
這個表示“要不耽誤時間,不失去發展機遇,不做‘傻事’、‘ 蠢事’,不給今后‘留下隱患’”的新任省長,會給海南的發展帶來什么?
全國兩會期間,蔣定之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的專訪。
從資源“全國獨有”到產業
“獨步天下”
《中國經濟周刊》: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已經兩年,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蔣定之:建設國際旅游島兩年來,我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首先是我們旅游業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游客去年突破了3000萬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過300億;我們現有高品質酒店44家,還有19家在規劃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在進一步改善;去年,全國過千萬人次的機場中,我們海南就有兩家。
我們的人均GDP突破了4500美元,這是歷史性的變化。僅去年一年,人均GDP就增長了900多美元,其中三亞的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我們有幾個數據是高于全國的:投資增長36.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在全國是第五位;消費增長是18.8%,高于全國近兩個百分點,增速全國最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1.8%和13.4%,分別位居全國第一和第四。
兩年來,海南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2010年和2011年全省民生投入超過900億,占海南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都在70%以上,去年新增財力60%投向了民生領域,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國經濟周刊》:與發達地區相比,海南省目前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蔣定之:以更加寬廣的視野來觀察、審視海南,是更好謀劃海南發展的一種思想方法和認識工具。核心意義就在于要跳出海南看海南,立足全國乃至面向世界看海南,這樣的視野會更寬,思路會更寬,胸襟會更寬。
縱向看,海南取得的成績非常巨大,但放在全國范圍來看,由于底子薄、基礎差、起步晚,海南島發展還相對滯后。我們的人均GDP、人均投資額、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都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0%多一點,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概七八個百分點,人均用電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0%。因此,海南省委、省政府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海南仍處于經濟欠發達階段。這一點,只有跳出海南看海南,我們才會看得更清楚、更清醒和更客觀。
《中國經濟周刊》:面對差距,海南如何選準發展道路?
蔣定之:在大局的比較中看到海南的個性和優勢,進而選準發展路子,實現科學發展。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表明,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資源優勢等等,聚焦到一點,一定是產業的優勢。
海南是“天然大溫室”,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農業增加值已連續15年增長6%以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產業化水平,我們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的綜合效益一定會大幅提升。
旅游業是海南的支柱產業,旅游業的大與小、強與弱、優與劣,對海南來講至關緊要。按照國際旅游島的要求來發展旅游,我們的旅游業要加快轉型升級,業態、結構、產品都要加快調整與創新,這個產業的前景當然是非常廣闊的。
這幾年,海南特別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項目,去年產值超過了300億元。可以肯定地說,未來幾年,這一產業的發展會大大加快。
海南姓“海”,是海洋大省,發展海洋經濟潛力巨大,“十二五”期間,我省海洋經濟要每年增長16%左右,海洋是我省名副其實的“藍色聚寶盆”。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國家又賦予了海南一些優厚的發展政策,依托這些基礎和條件,做強做大優勢產業,海南一定能實現從資源全國獨有到經濟與產業“獨步天下”的跨越。
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標準來審視海南,海南應該也必須通過加快發展來增加自己的分量,提升經濟社會進步的位次。一個現實的路徑,就是進一步發揮重要經濟增長極和板塊的作用,以此來帶動、來提升、來實現跨越。比如,要把海口打造成面向東盟經濟圈的北部灣重要中心城市等,使海南在國內外更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