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幾天前在中國企業研究中心全球高峰論壇上談到,互聯網金融威脅銀行生存。而兩次降息,利差收窄,也使得原本躺著也掙錢的銀行當下可謂是有利必爭。與其錢讓網貸公司掙走不如收入囊中,如今網貸這個大家本不愿意碰觸的“干饅頭”一下子變成了“香噴噴的大蛋糕”,引來眾多銀行分食。
近日,北京銀行宣布,正式啟動中小微企業網絡貸款模式,交通銀行推出“e貸在線”服務,建設銀行則推出網絡貸款產品“e貸通”......各銀行的網絡貸款服務紛紛上線,似乎預示著“足不出戶”貸款時代的來臨。
網絡貸款是指包括了解各類貸款的申請條件,準備申請材料,一直到遞交貸款申請,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高效完成的銀行新型經營模式。其借款金額必須在相關的借款額度內,借款金額最少為2000元,最高不可超過抵押物價格的80%。借款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12個月。
記者從各銀行了解到,網絡貸款通常分為三步。第一步,選擇作為質押的定期存單或選擇理財金賬戶或靈通卡,并查詢可質押賬戶,輸入貸款期限,簽訂貸款合同。第二步,貸款資質審核。第三步,申請放貸,選擇網上貸款合同,輸入放貸金額,放貸成功后資金會及時到達賬戶。
“足不出戶”是網絡貸款的宣傳“噱頭”,銀行在宣傳時大多也以此點為主要優勢,吸引客戶。濟南的張先生表示,從網上把資料填好,不久就會有業務經理打電話聯系,然后上門拜訪、實地調查,如果你有房產這樣的硬抵押物,很快就能拿到貸款。
對于銀行方面,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王常齡介紹說,銀行提供網絡貸款服務可以擴大其客戶面,增強業務拓展能力,提高盈利能力。去年銀根收緊,銀行的信貸靠柜臺業務還供不應求,但是隨著國家對銀行信貸放寬,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減弱,資金缺乏有效需求,銀行需要擴大客戶源。
然而,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P2P網絡貸款公司“淘金貸”的攜款逃跑風波尚未平息,公眾對于通過虛擬的網絡進行借貸仍存芥蒂。另一方面,銀行如何審核貸款人資質,如何給與適當的貸款額度,怎樣防范不良貸款,包括成本核算,這些尚待解決的問題都將是銀行面臨的挑戰與風險,畢竟網絡化操作的安逸并不等同于安全。
網絡貸款這種新型融資模式,早在去年,就有多家公司涉足,由阿里巴巴、數銀在線等企業搭建的網絡融資平臺,日均有5000家次中小企業上線,年放貸近400億元。銀行中雖有工行“網貸通”等產品,但因為種種原因而未得以大力推廣。
此次銀行重新進入網貸領域,將受到老牌融資平臺的壓力,如阿里金融打造的“貸款ATM”,在廣州就有10000多家電商小微企業累計獲得20億元貸款。對于這些已經形成客戶優勢的競爭對手,銀行如何能從中分得一杯羹則需要更加努力。
現在看來,由于銀行的加入,網路信貸平臺建設將會更加完善,客戶資源的激烈競爭將使得網貸發展更為透明化,一些渾水摸魚的“騙子”平臺生存空間會日趨狹窄,這對于有貸款需求的網民而言,不得不說是一件好事。